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漆奁
妆奁是指女子梳妆打扮时所用的镜匣,后来又泛指出嫁女子的嫁妆。妆奁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新疆各地墓葬也发现了汉唐时期的漆奁、滕莲和皮奁等珍贵文物,其中以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墓葬出土的奁具最为著名。
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奁多为铜、陶器,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粗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奁大行其道,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造物追求“器以载道”,妆奁的发展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奁在新疆许多墓葬都有出土,皮质、藤条编织的和髹漆的,保存最为完好的还是民丰县尼雅遗址墓葬出土的漆奁和藤奁。
1995年,中日尼雅共同考察队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漆奁。漆奁呈圆筒形,高13.5厘米、直径14厘米、厚0.35厘米;竹胎,内壁红漆,外壁为黑漆;盖上有铜制的钮环,钮环上还有用作抓手的丝带。漆奁出土时,装有龙虎纹铜镜的汉字铭文锦袋、椭圆形毛毡栉袋、小香囊、生丝、木线轴及各种丝绸小团。
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与西汉相比弱了许多,所谓“三绝三通”,但仍与西域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文化交往,尼雅墓出土的丝织品、漆奁等文物说明了这一点。但应指出的是,这里出土的丝绸和漆器都来自中原地区,而漆奁里的蓝色毛毡栉袋,可能是在当地缝制的。毛栉袋长18厘米、宽8厘米,由蓝色毛毡缝合而成,外缝黄色宽条形绢带一道,整体呈椭圆形,合上折叠后呈马蹄形。栉袋左右分别塞着木梳与木篦。毛纺织业和毛毡制作是新疆传统手工业,有近4000年的历史,小河墓地曾出土过3800多年前的毡帽和大量毛织物。
西域漆奁一直沿用到唐代,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的一件漆奁,保存完好,光亮如新。该漆奁高5.3厘米、直径16.7厘米;以钵木板制成圆形的盖与盒;盖面呈圆鼓状,通体髹黑色漆,漆色光彩锃亮。
汉代妆奁的髹饰分为髹漆和装饰,在胎骨上进行髹漆,使表面形成一层漆膜,器物才成为漆器。漆膜具有光滑、耐酸、抗潮、防腐的作用。战国、秦汉漆器一般内髹红漆、外髹黑漆,漆奁外壁上都有纹饰,主要有几何纹、云纹、神瑞纹、动物纹和生活场景。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漆奁,虽然没有华丽的花纹,但历经1800余年,在十分干燥的气候环境下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从我国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妆奁的质地多种多样,有竹奁、木奁、藤奁、瓷奁、陶奁、铜奁、银奁等,藤奁和皮奁比较少见,新疆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这一领域。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里就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藤奁。藤奁由藤盖和藤身组成,整体呈圆形,由藤条编制而成,口径15厘米、高13厘米、底径16.5厘米。此奁用藤和竹皮编制,其编制方法是以细的藤作经纬线。经线上下叠压编织,并用较粗的藤条穿插于经纬之间;同时又在口部和底部的边沿加竹皮,以增强藤奁的耐磨力。出土时藤奁放置于女墓主人的左侧,内盛塞有“君宜高官”铭文的锦袋、木梳、丝线和丝绸粉黛。专家指出,这里出土的丝绸服饰和藤奁应来自中原地区。藤编是以藤条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实用工艺品。藤条坚韧有弹性,防腐、防水,轻便耐用,所以古人喜用藤条编制藤奁等一些生活用品。
妆奁作为中国古代妇女日常生活用具,走过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更多的时候妆奁用于盛放脂粉、铜镜和一些装饰品,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审美情趣。和田考古发现的奁具,与中原内地的漆奁相比,装饰性略显平淡,但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容忽视,并且透露出中原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痕迹。妆奁作为妇女梳妆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变化而发展,汉代板凳未广泛使用,小巧的漆奁是适合席地而坐的。到了宋代,人们才垂足而坐,室内家具逐渐增高,大型梳妆台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国人的梳妆台做工更加精致,在新疆博物馆民俗展厅,就陈列着汉族、满族和锡伯族使用过的梳妆台,有一种儒雅高贵的风范,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8-06/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