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党和政府对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内蒙古自治区正在探索有益模式。2017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小城镇,内蒙古有9个城镇入围。在2017年2月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明确主攻方向,全力推进我区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当前,内蒙古正在以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作为着力点,拉开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帷幕。围绕内蒙古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笔者谈两点思考:
第一,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支撑作用,打造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镇。内蒙古入围《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将要打造的“百座特色小城镇”,分别为多伦县多伦诺尔镇、阿尔山市温泉街、喀喇沁旗锦山镇、丰镇市隆盛庄镇、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霍林郭勒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额济纳旗策克镇。这些小镇境内分布着汉、蒙古、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多个民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体现着小镇的内核、软实力和形象,小镇是民族文化的容器、载体和展示的舞台。在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中,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全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镇。发挥民族文化在建设特色小镇中的支撑作用,前提是要深入挖掘小镇境内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在这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在打造达斡尔族特色小镇时,该镇挖掘了大量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如萨满、大轱辘车、映山红、鱼罩、烟叶、鲁日格勒舞蹈、鹰、哈尼卡、傲雷·伊兰、曲棍球、木库莲、传统民居等,并将这些经典元素和符号体现在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与设计当中,建造了傲蕾·一兰广场、巴特罕公园、中国达斡尔民族园、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等。此外,利用这些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该镇还打造了具有达斡尔族文化特色的节日,如斡包节、昆米勒节、冰钓节等。如今的尼尔基镇,俨然成为一座“处处有达斡尔族历史、步步有达斡尔族文化”的特色小镇。
第二,要遵循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统筹兼顾的原则,为推进全域旅游做好先导工作。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先头兵,也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协调相关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改善、体制机制建立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的旅游需求,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明确的是,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强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也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其中,对核心资源的保护是重要的一环。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保护好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等物质遗产以及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小镇的历史脉络,促进特色小镇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