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游客喜欢听白马人唱敬酒歌,爱跳‘火圈舞’。去年,在山庄住的人可多了,有时一住就是小半个月。我家收入还不错,一年能挣个百八十万元……”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门沟村椿树山庄老板李双全高兴地说。
铁楼乡主打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牌,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使更多藏族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铁楼乡的发展正是陇南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全市4个藏族乡都属于陇南市重点扶贫对象,是全市贫困问题最突出、贫困程度最深、特殊困难最大的地区。如何因地施策、精准滴灌、合力攻坚,以“文化+”模式全力助推民族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陇南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文化+特色村寨”模式:乡村建设典范和城市的“金色名片”
今年3月,国家民委命名了第二批71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次,甘肃省共有12个村寨入选,陇南市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和石门沟村榜上有名。至此,甘肃省1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陇南市占了3席。
陇南以新的文化视角,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开展特色民居保护改造工程,全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项目。文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铁楼乡麦贡山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鸡坝乡哈南寨村,铁楼乡草河坝村、入贡山村、案板地村,被住建部、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草河坝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这些建设成果让陇南民族历史文化大放异彩。
按照“立足发展、保护利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试点示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陇南以“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先后投入16.05亿元,大力开展了23个特色村寨(14个藏族村寨,9个回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这些村落如凤凰涅槃一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成为全市乡村建设中的典范,而且成为陇南的另一张“金色名片”。
“文化+民族乡村旅游”模式:推动民族乡村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为有力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快速发展,陇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将全域旅游的理念运用到了民族乡村,让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互助借力,达到以游带农、以农促游的目的,来持续增加群众的收入。
漂亮的小廊桥、奔腾的白马河、民族特色鲜明的村舍及民俗文化传习所……游客在山水之间体会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草河坝村白马风情园,“藏家乐”老板曹飞说:“游客们都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去年5月,就把我备好的腊肉都吃光了。今年,不少游客预订了乡亲们制作的腊排骨,估计也只够用到7月。”
陇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促进了藏家乐(风情园)兴起。2016年,在市县两级民宗、旅游部门的指导下,陇南市新增藏家乐13家,民族乡村接待游客达2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
据文县委常委、铁楼乡原党委书记曹斌介绍,文县依托白马河3A级景区资源和铁楼乡草河坝、石门沟、入贡山及石鸡坝镇哈南传统村落资源,着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心打造了旅游产业链。2016年,铁楼乡石门沟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白马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在文县成功举办的两届中国白马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网上点击量超过2亿人次,极大提升了白马民俗文化的知名度。
如今,陇南市民族乡村文化旅游成果丰硕。宕昌县依托娥嫚沟的山水风光和哈达铺历史遗迹,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羌藏民族风情。这里的“土琵琶弹唱活动”“‘池歌昼’傩舞技艺”两大民族文化遗产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文县“白马·昼”系列旅游商品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文县铁楼乡强曲村被评为“国家传统保护村落”。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陇南市民族乡村已步入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期。
“文化+电子商务”模式:鼓起少数民族群众“钱袋子”
在铁楼乡草河坝村电商扶贫服务点,白马刺绣、花腰带、沙嘎帽、池歌面具、五色酒、水磨杂粮面、烟熏腊肉,以及野生天麻、纹党参、核桃、花椒等特色产品资源丰富。负责电子商务工作的刘志峰说:“我们主要依托传统特色产品资源来大力发展电商网点。仅铁楼乡就开办了电商网店48家,2016年线上销售额达200万元,线下销售额达62万元。”
不断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持续增加群众收入是陇南市民族乡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陇南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大力发展以少数民族乡村农特产品网上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商务,把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深入融合。全市以民族乡电商扶贫试点村为重点,逐步探索出电商扶贫站点服务型、帮扶代卖型、自产自销型、统购统销型、特产特销型等5种模式,切实让少数民族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截至2016年底,陇南4个民族乡群众自主创业开设网店共107家,上规模的34家。仅2016年,就实现线上销售517万元,线下销售162万元,切实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扇“便捷门”。
“文化+易地搬迁”模式:高位推动藏族乡整体易地搬迁
为了解决民族乡村脱贫致富奔小康难题,2014年底,陇南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对生存条件脆弱、脱贫致富无望的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实施整乡易地搬迁。易地搬迁计划筹资近5亿元,将该乡9个村的1092户、5207名少数民族群众搬迁至白龙江畔,择地600亩建成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新藏乡,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为将这项工作落地到位,市、区两级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实地调研,制订了坪垭藏族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方案、落实方案,成立了6个专项工作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3月,搬迁方案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目前,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工程中的“文殊院”藏传佛教寺庙建设,由市民宗委负责组织实施,为总工程建设“打头阵”。国家民委副主任刘慧,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省民委、省宗教局等各级领导多次亲临调研指导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工程,给予高度关注。
2016年5月,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会在坪垭藏族乡召开,坪垭整体易地搬迁脱贫工程高位启动,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方面都是一次创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