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2019年4月20日,阳光灿烂,千峰竞秀。在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的“中国面积最大的哈尼梯田(连片)”红河县撒玛坝梯田,千百人见证了一场盛大的“婚礼”,“秧姑娘”嫁给“田小伙”了,并祝福它们的婚礼,希望哈尼人五谷丰登,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撒玛坝万亩梯田位于红河县境内,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撒玛坝”在哈尼语中意为宽阔的田地。万亩梯田集中连片,4300多级首尾相连,从海拔600米至1800米,依山开垦,顺势造田,经纬纵横,大的有三四亩,小的不足两三平方米。随着四季的变化,万亩梯田竞展风姿。特别是入冬后,块块梯田如明镜镶嵌沟谷,似彩练直上云天,早观云海日出,更是美如仙境。
春天之门是一扇抽象之门,可能表现在枯枝上的第一棵嫩芽,也可能是大地上的第一抹绿意。而在哈尼人看来,春天是打开秧门之后的秧姑娘唤来的。
开秧门是哈尼人稻作文化的一种特殊仪式,也是在栽秧前的一场隆重祭祀活动,那“呜呜......”的长号声,将人引入千年前的盛典!稻米就是生命。一个哈尼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中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与稻米紧密相连。哈尼人对稻米的情感,深到难以言喻。事实上,在过去,除了土司之外,哈尼人几乎都是稻农,终其一生都沉迷在层层梯田里。即便是寨子的“三种能人——摩批、头人和工匠”也是兼职的,完全脱离劳动的哈尼人几乎没有。对于稻米,哈尼人堪称生死相许。在长期的梯田耕作过程中,哀牢山的哈尼人产生了大量与稻米相关的生产礼仪、祭祀活动以及节日活动。从初春的撒种到栽秧,从收割入仓到开仓撮粮都有很多的祭祀和节日。在所有的祭祀和婚丧嫁娶中都少不了稻米制品,如糯米饭、糯米粑粑、饭团、焖锅酒等。
开秧门是哈尼人关于春的发轫,是梯田风景中一场最质朴最真诚的典礼,而这场典礼百无禁忌,人们可以尽情欢唱、打闹。对一年收成的企盼,此刻写在了一张张饱含风霜而又笃定乐观的脸上。来年的期盼,来年的梦想,似乎就凝聚在打开秧门的那一刻。欢声笑语不断,山歌此起彼伏,充满着丰收在望的欢乐。你听,狗吠、鸡鸣、鸟啼、蛙鼓,犁耙水响,牛哞人欢,如同一曲天籁春之声,好一支田园交响乐曲;有人说,秧田就是田,哪有门啊?开秧门,那是企盼与热望。他们祈祷的就是有一个好的收成,过上温饱的日子,一个无病无灾的好年景,那就是推开梦中的幸福安康之门啊!哈尼人是个诗情横溢、浪漫多情的民族,他们将梯田里艰辛的劳作升华为歌舞和唱词,他们不仅向人们奉献了粮食,还奉献了艺术;他们不仅给大地赋予了诗意,还给“诗”本身贡献了更高的意境。
鼓是哈尼族与天神交流的语言工具,在层层的梯田之间,哈尼人敲响栽秧鼓,用“咚、咚、咚、咚”的鼓声告知天神,勤劳善良的哈尼人今天栽秧了,向天神祈求来年家家稻谷满仓,户户喜气洋洋。“闹田”是开秧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体捉鱼、打泥巴架等热闹的形式“闹田”,展示哈尼人在梯田里不仅可以种稻谷,还可以养鱼、养鸭,体现着哈尼人充分利用梯田的智慧,对田地的崇尚和对自然的亲近。
刀叉舞和棕扇舞属于一种边唱边跳的祭祀性舞蹈,哈尼人通过这两个舞蹈来驱鬼除魔,祈求来年丰收,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哈尼人不仅在祭祀和丧葬时跳起这两个古老的舞蹈,在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也会拿起刀叉和棕扇尽情歌舞。红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乐作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彝族、哈尼族民间传统歌舞,舞蹈根据劳动过程的各种动作演变而成,有时好像在踩荞,有时好像在下田摸螺丝,其音乐优美、舞步灵活,节奏时快时慢,体现了劳动之美、和谐之美。开秧门结束之后,哈尼人的庆祝仪式并没有结束,他们在红河县宝华镇龙玛村举办了长街宴系列活动,预祝五谷丰登,祖国人民繁荣昌盛。
资料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