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制作技艺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5日 浏览量:

  贺兰砚石乃宁夏五宝之一,是一种兼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块状水成岩,具有结构均匀、质地细腻、易于雕刻、发墨利毫的特点,它生长于贺兰山,因此得名。其色泽清雅莹润,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紫绿两色天然交错。有的石质镶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特殊结构,用贺兰石雕刻成一方砚台或摆件,通过雕刻艺术家巧妙的构思、制作,就会成为一幅非常俏丽独特的艺术品。贺兰石砚制作,据考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晚清时,宁夏道台谢威风曾招请南方制砚名手传技艺于当地,使得贺兰砚更加风格独具。其品类有绿标砚、前山石砚、后山石砚、七星眼砚、朝天玉带砚、紫袍玉带砚等。解放后,艺人们继承发扬贺兰石刻的传统技艺,推陈出新,使雕刻技艺更日趋精湛。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论砚多以端、歙为首,洮、澄次之,而贺兰砚却以其得天独厚,端、歙、洮等砚所不及的天然俏彩雕刻艺术特色倍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凡到过宁夏的人士莫不以能得到一方贺兰砚或贺兰石雕艺术品为乐事。

  贺兰石的辉煌和贺兰砚是连在一起的,而宁夏贺兰砚的发展是和跨越百年的“闫家砚”分不开的。“闫家砚”传到第三代时,贺兰砚的辉煌达到了极致。施克俭雕刻的《牧归》成为宁夏赠给香港回归的礼品、陈梅荣的“九龙套砚”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王文华的《牡丹亭》在“中国雕刻艺术节”上夺走特等奖。

  2011年,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已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今年65岁的陈梅荣是1964年入室“闫家砚”的,她是“闫家砚”唯一的女弟子,闫淑丽是宁夏贺兰砚“闫家砚”制作世家的第四代传人。

编号:Ⅷ-133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