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羌家菜馆的房子是由政府帮助援建的,房子上飘扬着党旗,房子旁写有感谢党和政府的标语。
曾经,他们和吉娜羌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远离父母和亲人,外出到城里打工;地震时,他们急急地赶回家乡,因为心里惦念着父母和亲人;地震后,他们毅然选择留在家乡,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我家菜馆的生意算是村里比较好的,双休日的时候会更好一些,节假日的时候有时都感觉有点忙不过来。我们店诚信经营,所以客人中许多人都是回头客,也有许多人都是客人帮忙介绍来的朋友。”“老羌家菜馆”年轻的羌族小老板王成波说起自家的菜馆,话便一下子多了起来。
今年30岁的王成波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猫儿村吉娜羌寨村民,“5·12”地震前,他和妻子都在湖北打工。王成波的打工生涯是从18岁高中毕业那年开始的,他一个人到湖北荆州,在码头当过搬运工,在饭店端过盘子、上过灶,做过许多苦力。
“地震后的第二天,我便急着往家里赶,由于路上不便,直到5月16日才到家。看到父母的一瞬间,真是惨不忍睹:父母都灰头土脸的,他们眼神空洞,那种神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说起地震后的那段凄惨经历,王成波几欲落泪,“尤其是我父亲,不吃不喝不动,感觉特别无助,就像曾经电影里演的那种死里逃生的样子。有时饭菜端到父亲手里,他也是一口都吃不下。更多的时候,父亲只是喝酒,喝着喝着就醉了,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在家里待了几天,帮着家里搭好帐篷、整理完废墟后,王成波无奈又回到了湖北继续打工。“家里修房子要钱,我不能整天在家里待着,单位也催着回去,我只好回湖北。当年7月份,家里要修房子时,我又回来了。当时,我感觉灾区重建是一个机遇,便回家乡开了一个灯具店,建新房离不开灯具,对吧?”王成波说。
灯具店办起来后,虽然很快小赚了一笔,但是,经营灯具的店日渐多了起来,市场很快便有些“饱和”了,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随着灾后重建房屋的竣工,这个项目便会马上变得“过时”。考虑到这一点,王成波立即决定“另僻蹊径”。
当时,吉娜羌寨成为第一批灾后重建安置点,从外地来的援建工人特别多,路过的客人也特别多,看到他们很难找到餐馆吃饭时,王成波又看到了商机。“我和表哥商量,决定做快餐生意。于是,我们搜集了以前的旧桌椅板凳,买来锅碗餐具,便在灾后重建的废墟公路旁办起了一个‘帐篷餐馆’!”王成波说。
没想到,“帐篷餐馆”开业之初便很“火”,每天都有六七百人吃饭。“当时真是特别忙,但忙得快乐,没办法,我便打电话把老婆叫回来帮我们。”王成波说。
“说实话,我当初并不想回来。但想想总不能在外面打一辈子工吧,就决定回来了。”王成波的妻子李秋红清楚地记得,自己回到村里的时间是2008年10月22日。当时,她抱着1岁半的女儿下车后,就看到了搭建在公路边上的“帐篷餐馆”。
“看到生意挺火,我心里自然高兴。但是,我们也没少吃苦。由于地震时期缺水,为了让客人吃到新鲜干净的蔬菜,大冬天的我们要到河里去洗菜,那水真是寒冷刺骨。”李秋红说。
就这样,经过辛苦的付出和努力,夫妻俩有了一些积累。“后来,政府帮我们把新房盖好后,我们就在新家里办起了寨子里的第一家羌家乐,开起了羌族特色的‘老羌家菜馆’。”王成波说。
这是新建成的吉娜羌寨第一家农家乐,这个具有羌族特色的餐馆也一下子“火”了起来。“我还记得第一天开业时,来了六七位客人,我们本来不打算收钱,希望客人们下次再来,但客人们却不答应,便给了他们优惠。这批客人给我们提了许多意见,后来也成为我们的常客,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客人。”李秋红说。
就这样,做人做事实在的王成波凭借着自已打工多年的经验和从事餐饮的特长,带着妻子回乡创办了羌族特色的羌家乐和餐馆。后来,王成波与表哥合作,把“老羌家菜馆”搬到了表哥家,因为表哥家的房子大,位置相对也好,正位于通往吉娜羌寨广场的必经之路上。如今,“老羌家菜馆”的生意算是羌寨同类餐馆中效益最好的一家。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时学过厨师,所以由我负责餐馆的后厨;我老婆曾在外打工时,当过餐厅领班,所以由她负责前厅。”王成波乐呵呵地说,“因为我们奉守着诚信经营,因为我们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我们的回头客最多。”王成波说。
王成波56岁的母亲张家芬没事时便来儿子的店里帮忙,有时老人还去家背后的山里采些蘑菇、野菜,拿到菜馆,它们便会成为客人们喜欢吃的一道道“特色菜”。“政府帮我们盖起了房子,我们就要想办法挣票子。”看来,在羌家人回乡创业大潮的“耳濡目染”中,就连羌族老人也懂得了一些“生意经”。
2010年末,王成波又投入四五千元,新买了液晶电视和全自动洗衣机以及新床垫等,打算把自家闲置的房屋再利用起来,决定把自家办成一个集“吃、喝、玩、乐、游”于一体的“一条龙”式的羌家乐。
“经历了地震,我最大的感受是‘平安是福’。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办好羌家乐,守着家挣钱,既能宣传羌族餐饮文化,又能一家人团聚,何乐而不为呢?”王成波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