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在历史文献中,关于响箭的记录较多。例如《齐天乐·昭君墓》:“登高便觉金风劲,方信塞垣秋早。衰草横坡,乱碑斜矗,寒云刷空如扫。鸣镝声杳,传宁胡阏氏琵琶斜抱,马上离情,冰弦拨尽怨中调……”,鸣镝即响箭。《马射行并序》:“彩云坠天珠走盘,老蛟赴海驱狂澜。年年此日城南端,长安壮儿颜渥丹。春服粲粲绮与纨,雕弧肖月金梁鞍。春骊飒沓骄鸣鸾,髇无虚发骇众观……”髇即响箭。在《清会典·兵部十·武库清吏司》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响箭的尺寸及形制。而在工布地区响箭的来源主要是和工布王阿吉杰布有关。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因林芝在这年的藏历九月份受到北方霍尔人的侵犯,工布王阿吉杰布忙于率领工布的男人出征,就决定把正常年份的藏历新年提前到这年的十月一日,过完年后即配上弓箭,率领部下出发了,最终取得了胜利。吉杰布当时佩戴的弓箭有两种,一是铁镞竹箭,专做打仗用;另一种箭就是现在的响箭,作冲锋的信号。这位首领射出的第一支箭即为响箭,从此以后,每逢藏历十月初一过工布年时,人们总是要佩戴响箭,比试射艺,以示纪念,流传至今。
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响箭的用途主要有两方面,一种是作为重要的信号工具,在狩猎或者打仗的时候向同伴传递信息;另一是作为具有杀伤力的攻击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响箭慢慢从战争武器和生产工具演变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了安全考虑,箭蔟的形制也就发生了改变,从具有攻击性的铁质尖头变成对人们伤害较小的圆头或者平头的木质箭蔟。在吐蕃王朝时期,响箭只是上层僧侣、官员和贵族专利。因为以前一套响箭的工具必须得拿一头骡子或一头马才能换取,普通人和广大农奴没有经济实力;另外,以前农奴的生活负担重,没有闲暇时间玩响箭。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广大民众才有能力和时间参加这项娱乐活动。
传统响箭主要由碧秀(箭头)、弓、箭、靶心(玛儿蒂)、靶围和弓架组成。比赛用的碧秀,一般长80cm,箭杆竹制,尾部插天鹅羽毛,头部有木制椭圆形装置,四侧有小孔。射出后,因空气进入小孔而发出声响。
工布地区民间一直流传着射响箭能带来好运气,所以以前大都在节庆和一年中的1—5月才有射响箭的比赛,以图在新的一年内有好的开始。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平时有空的时候就会和好朋友一起游玩。既有单人对决,也有团队比赛。比赛没有民族限制,不管是藏、汉还是珞巴都可以参与其中。惩罚方式主要是喝酒为乐,输了的人每人出5--10元不等去买酒,买来大家一起喝酒助兴。
响箭的赛场一般长40---45米,宽8米左右。传统上箭手都为男性,一般以村为单位组成队伍。一般分为2—3组,每组5—10人不等。每当节日期间举办响箭比赛时,同村的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服装,备好青稞酒,来到比赛现场观看,并组成歌舞队,为自己的箭手歌舞助兴。比赛第一轮从箭手排着横队的左边开始,第二轮从右边开始,以此推至比赛结束为止。射箭的时候左手拿箭,右手拿弓,向左侧站,并且双腿并拢,弯腰。因为以前响箭为贵族专用,这样的站姿表示礼貌,突出他们的贵族身份。箭手射箭的方式有三种,主要的区别是右手不同的握法:
第一种:左右拇指竖起,食指和箭平行,其他三指往掌心收。右手无名指拉弦发射
第二种:左手姿势不变,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箭中间,大拇指抵住弦发射。
第三种:左手姿势不变,右手靠大拇指的力量拉弦发射。这种姿势就需要套上扳指。
在节庆的正式比赛中有规定不能用手一把抓住箭杆射,那样的话太容易射,不能显示出参赛者的力量。
比赛正式开始前,箭手和歌舞队要齐唱《工布箭歌》给射手鼓劲。比赛开始后,第一组箭手在弓架前站成一排轮流射箭,同时有三男三女在箭手斜后侧站成一排,先给箭手们敬酒,再手牵手齐唱工布箭歌,并伴有工布舞蹈。歌舞队唱完后射箭的人要回唱,唱歌的曲调是重复的,但歌词随时变动,主要的意思是吉祥如意。等箭手回唱后才开始射箭。每人每轮的第一次连射两箭,两箭都射中加一箭,若再射中则追加两箭,如此循环反复。射中红心也要追加一箭。因为射中红心在当地人看来是运气最好的意思,有时候本来没射中,但箭杆会反弹把红心碰落,或者是碰到箭靶附近的绳子再反射到红心。但种种意外情况都算射中,而且因机率较小,所以更是鸿运当头的意思。箭手射中靶子红心后,选手之间会相互击掌庆贺并伴有“切”的呼喊声,是“好,很棒”的意思。伴舞女性还会唱歌并敬胜利者青稞酒,以表示对他的奖赏和敬佩。射不中的人会被罚三杯酒,射歪了的人则罚五杯酒。大家就在响箭的清脆声和歌声中把节日的气氛和竞赛情绪推向高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