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一起跳起舞来,唱起《勇敢的鄂伦春》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呀打不尽,鄂伦春本是受苦的人,鄂伦春今天翻呀么翻了身,一呀一杆红旗空呀空中飘,民族平等自由幸福当呀当主人。”节奏轻快的《勇敢的鄂伦春》唱出了鄂伦春族的前世今生。
1953年9月,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征求广大鄂伦春族群众的意见,原属爱辉县辖区内14个部落的鄂伦春族下山建村定居,开始了新生活,新生乡也名源于此。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新生鄂伦春族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的是砖瓦房,喝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吃的是山珍野味,新生乡真正迎来了新生。
鄂伦春人演示过去的生活场景
新生乡是黑河市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距市区76公里,全乡区划面积1700平方公里,有3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1074人,有鄂伦春、汉、满、达斡尔、蒙古5个民族,其中鄂伦春族16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5.46%。全乡农作物种植以大豆、小麦为主,特色养殖主要有野猪、鄂伦春种马等,第三产业以手工艺制品、山产品采集为主
新生乡鄂伦春族人热情地迎接远方的客人,同时他们还是护林马队,担负着护林防火的职责
鄂伦春族只有鄂伦春语,没有文字。生产生活、民间文化、技艺传承都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流传至今。近年来,新生鄂伦春族乡从多个角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先后将13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6人、市区级15人。乡里连续6年以民族歌舞、桦皮、狍皮等技艺为培训内容,举办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培训班;搭建鄂伦春族语言大赛、民歌大赛、舞蹈等多样文化载体;组织老、中、青三代民族群众互相交流、传承文化。新生鄂伦春族乡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伦木沓节的传承单位,已连续九年定期举办“古伦木沓节”,邀请天下鄂伦春族欢聚一堂,促进了团结,传承了鄂伦春文化。
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白桦树皮制作的各种各样器具
新生鄂伦春族乡以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传承,立足本地最有优势、最具特色的民族资源、历史文化和生态优势,把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打造特色村寨,确立了“鄂伦春民俗文化”和“北方游猎第一乡”两张特色品牌。建成“瑟尔魄乌力楞”原始部落体验区和刺尔滨河谷观光区,形成刺尔滨河流域旅游观光带。新生乡共建成26处旅游景点可供游客参与体验、观光欣赏,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现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文化旅游已成为带动引领新生乡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
新生乡鄂伦春人居住的第三代“传统民居”
新生鄂伦春族乡始终把保护传承鄂伦春族文化作为乡域发展的基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挖掘、记录和发扬,让鄂伦春族文化散发出独有的魅力。2013年,争取资金135万元将岭上人博物馆扩建至800平方米,达到了三级馆标准。馆内收藏展示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前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实物和珍贵照片300余件,至今已接待参观群众20余万人次。
岭上人博物馆收藏展示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前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实物和珍贵照片300余件,讲述着鄂伦春人的前世今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