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身边的新时代故事:猎民村的前世今生

作者:曾颖
浏览量:

  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上到多布库尔村很近,不过4公里。“多布库尔”是河的名字。鄂伦春人逐水而居,沿着各个河流形成部落,猎民村的名字大多也以河流的名字命名。鄂伦春自治旗有七个鄂伦春猎民村,多布库尔猎民村是较早实现定居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1958年,鄂伦春族实现全面定居后,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实施禁猎,昔日的猎民放下猎枪,以狩猎为主的生活转向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村老少同乐的幸福生活

  去村委会的路上,会经过一片片菜地,有几个在建的大棚,这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建的,以前的大棚不够用了。走进大棚,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棚外还有一大片半人高的老山芹,这原是鄂伦春人爱吃的野菜,如今也可以人工培植了。

多布库尔村采摘园里草莓长势喜人

老山芹曾是鄂伦春人爱吃的野菜,现在可以人工种植了

  多布库尔村共有69户人家。村书记孟亚静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一头利索的短发,快人快语。从2000年开始当村书记,今年42岁的她已经算是“老书记”了。“以前医疗、教学条件都很差。出门没有客车,要赶火车,走路快的话,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到火车站,后来人口多了,房屋也不够住。于是就向上级打报告写申请拨款给我们,2005年我们从朝阳村整村搬迁到现在的地方。”

村书记孟亚静(右一)和村长吴苏海(左一)讨论猎民村规划

  如今,村民的生活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这里冬季长,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40多度,因此供暖期长达半年,每年从11月1日到来年的5月1日。以前朝阳村家家户户都要烧炉子,搬到新村后有集中供暖,而且这两年政府又统一修了管道,房间更暖和了,这也是给猎民村特殊的待遇。而作为世代住在山里、靠山吃山的猎户,能够过上不用为取暖而发愁的生活,是很多老人想都不敢想的。老村以前取暖靠烧柴,也没有自来水,零下40多度的天气,出门打一趟井水也挺困难的。移民搬迁之后,每家都分了7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房子。说起这些变化,孟亚静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她也更像是在算一本账,面面俱到,她最后补充道:“现在村里的孩子们上学,都有公交车开到村口接送,四五分钟就到。做‘父母官’,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把账算精细了,百姓得到实惠,才不愧于‘父母官’的称呼。”

  搬迁之后,靠山吃山的猎户生活早已时过境迁。多布库尔村大部分人以农业为生。村里集体经济目前有900多亩地,统一种大豆,年底给老百姓分成,人均1000元。好的年头,一亩地收300斤,卖500元左右,去掉化肥等成本,不算人工也就赚100多元。如果受灾,收成更差。走农业一条路并不能保证全村人走上致富路。村里想方设法拓宽村民增收的渠道,旅游业是这几年猎民村重点开拓的方向。

  多布库尔猎民村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人文遗迹丰富。多布库尔河在村旁静静流淌,河上的吊桥不久前才修葺一新,走过吊桥,就是正在开发的猎民村景区。2009年当选村主任的吴苏海介绍说,以前村集体开发旅游,收效不太好。去年村里和呼伦贝尔市嗄仙旅游公司签了协议,目前景区面积总共有7000多平方米,部分景观已建成,游客主要以本地人和邻近的黑龙江的县市为主。作为周末自驾游的景点,多布库尔景区的名气正在变得响亮起来。在旅游公司刘海林经理眼里,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刘海林说:“公司保证三年投入3000万元,这里又发现了温泉资源,投入要成倍上涨。从现在到8月末都是旺季,最多的时候会来几千人。到了冬季,我们还举办冰雪节、伊萨仁(鄂伦春族冬季集会)活动。”

2018年1月20日,第二届“冰雪伊萨仁”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村盛大开幕(人民网)

  开发旅游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是务工机会的增多。有五六位村民长期在旅游公司工作,当临时工的就更多了。旅游公司现在正在租村民的房子搞民宿,下一步准备组织文艺表演队,这样就会有更多村民“上岗”了。除此之外,水上乐园、垂钓区、采摘园等旅游项目可以吸纳部分劳动力。

正在修建的颇具民族风格的民宿也是旅游规划项目之一

  我们到村里时,有不少村民赶着去参加一年一度的篝火节,还没回来。猎民村不仅保护了这里山清水秀的环境,也存留和发展了鄂伦春族的传统。其实,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靠山吃山”,村民们虽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老村,可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正在新的机遇下带来人们新的希望。

  走进村里的一家小超市,店主亚军忙着给我们介绍店里的情况。超市开了十几年了,亚军是蒙古族,儿媳是鄂伦春族。家里两室一厅的房子,用大间开了超市,一年能有一万多的收入。儿子在鄂伦春旗打工,儿媳妇照顾上学的孙子。“我们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就盼着游客多起来,店里的生意就更好了。”离超市不远是鄂伦春族村民葛金兰的家,她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很闲适,养养鱼,种种花草。“我是十几岁的时候下的山,那时都是用石头取火,还是现在的定居生活好啊。”老人笑着说,还让我们看她家里小孙子的照片。

亚军的店不大,也给生活带来了希望

葛金兰老人高兴地给我们看她孙子的照片

  把日子过好,更倾注在对下一代人的期望之上,鄂伦春族历来重视教育。孟书记说:“听到孩子们有出息,我可高兴了。”去年高考,村里两个孩子考上大学。如果考上一本,村里奖励2万,这种实打实的鼓励方式最能体现村里人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

村里请来74岁的萨满传承人给孩子们教民族语言

  鄂伦春族人性情坚韧,喜欢迎接挑战,考大学也许不只是一条能够走出小山村的出路,毕竟如今村里的日子也不差,敢于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这种勇敢历来是被鄂伦春人尊重和褒扬的。

(部分图片由多布库尔村村委会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