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灯下故人”展览现场。王珍摄
由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民族文化宫展览馆联合策划主办的展览“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2019年3月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揭幕。展览挖掘了“中国黎学奠基人”史图博80多年前,在海南岛进行民族学调研的尘封往事。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展览名称源自于北宋黄庭坚的词作《品令·茶词》,意在缅怀已故德籍教授汉斯·史图博对中国黎学的贡献。展览通过“史图博其人”“史图博其事”“未了的故事”3个单元,以史图博拍摄的200余张黑白影像及其当年在海南征集的大量文物,展示了他于1931年和1932年两次调研的成果,同时也再现了80多年前海南岛的人文风物。
1924年春,38岁的医学博士汉斯·史图博,应邀到同济大学任教。他博知识渊博,尤其是对人类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曾多次利用假期进行民族学调查。1931年和1932年,史图博先后两次进入海南岛腹地进行考察,经过科学整理,于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岛的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这是一部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新学科、新方法研究黎族的专著,史图博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黎学的奠基人”。
据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们发延介绍,此次展览展示的146件(套)当年史图博征集的黎族文物,全部来自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影像资料,展现了80多年前海南岛少数民族生活、劳作、信仰、服饰等情况。展览展出的许多文化现象及手工技艺等至今仍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如黎锦纺织制作、服饰刺绣图案等。但也有不少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消失,如藤编油灯架、芭蕉叶拖鞋、男子木梳、记事竹契等。
“灯下故人”于2018年12月15日在海南省博物馆首次展出,是史图博所藏民族文物时隔80余年后首次回到故乡展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此次“灯下故人”展在民族文化宫再次亮相,不仅展示了一位德国学者眼中的海南岛众生相,表现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的思想情感,而且通过文物让观众与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见证了海南岛的时代变迁和当地居民的发展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