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今天,我们都是传承人

作者:咸文静
浏览量:

  

  援青干部主题党日活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供图

原子城纪念馆红领巾讲解员。

“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本版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 黄灵燕摄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爆轰试验场。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二分厂。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习近平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无论当时还是今天,这些事件都被许多人当做一个奇迹。在“两弹一星”事业发展中,建设者们在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功绩的同时,也创造了重要精神财富。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热情赞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它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伟力与真谛?今天,我们又该如何与这段伟大历史产生共鸣?

  一

  “两弹一星”的研制并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也是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选择。

  1945年7月,美国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此后,它不仅是战略武器中的“毁灭之神”,更是政治讹诈的王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采取孤立、封锁、遏制、打压政策,并在朝鲜战争期间,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

  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新中国并不畏惧。

  1956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庄严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就这样,在工业经济落后、科研基础薄弱、工作条件艰苦的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起步,并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是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研制期间正值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帝国主义封锁,国民经济出现了空前困难。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和战士、职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用心血、用汗水、用血肉之躯推动着共和国核武器事业前进的车轮。

  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伟大奇迹。封存在仓库中的几十麻袋计算草稿,是邓稼先率领的理论设计队伍艰苦攻关的见证。当年许多数据还要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盘来计算。就是靠这些近乎原始的工具,他们夜以继日,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最困难的时候是实验室灯火最明亮的时候,最饥饿的年代也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

  在新中国70余年的历史上,“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又一次在最危难的关头闪耀出最灿烂的光彩。

  二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不仅是一次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探索,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优秀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它与我们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与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主的世纪梦想紧紧伴随。

  最初,我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制得到过苏联的技术援助。可是,1960年7月16日,苏联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短短1个多月时间,1300多名专家撤走了,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半途停顿,一些厂矿停工停产,一些正在建设的工程被迫下马。

  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有人甚至断言:中国核工业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面对困难局面,党中央毅然宣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从此,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

  新中国一声召唤,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集到金银滩,头顶蓝天,脚踏草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的坚强毅力,满腔热情地投身祖国建设事业。

  物理学家彭桓武是第一个在英国取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

  1950年,邓稼先用不足两年时间获得了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的第9天就登上了回国的邮轮,抱着“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的初心,回到国内,加入了中国核事业;

  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来的程开甲教授,在天山深处核试验基地的“干打垒”平房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了近20年。他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联系着”;

  正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周光召、吕敏、何祚庥等20多名中国专家,得知苏联撤走专家的消息,立即奋笔请缨,他们表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

  对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深切忧患和责任担当,使无数中国人激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在金银滩草原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三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提起“两弹一星”,我们就会想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正如世界知名实验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对祖国许下“我愿以身许国”的诺言那样,当组织上决定让他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时,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化名王京,投身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长达18年,用一生心血和生命践行了为祖国许下的誓言。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在祖国母亲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原子弹研制的秘密工程。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而牺牲。在那无情的烈火中,他仍然紧紧抱着那个装有核武器资料的皮包。

  困难是吓不倒、击不垮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提起“两弹一星”,我们就会想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基地,白手起家的科技工作者用古老的算盘珠子和每秒钟300次的手摇计算机,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用铜锯锯炸药,拿双层铝壶熬炸药,夹层通蒸汽,里层熔炸药,被人喻为:“一把铝壶闹革命”;用一年的时间演算模拟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在水泥地上、在草稿纸上,还有在那台运算一组核弹科研数据需要半年时间的我国首台电子管手摇计算机上,上演了著名的“九次计算故事”。在草原,世居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279户6700余名农牧民没有提任何条件,仅用了10天时间,便离开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热土,迁移到了祁连、刚察等地。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提起“两弹一星”,我们就会想到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数据显示,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钱学森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道:“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我们体会,中国在那样一个工业、技术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

  “两弹一星”就这样成为积淀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成为彪炳史册的精神象征。

  四

  今年6月30日上午,改造升级后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恢复开放。

  听闻纪念馆重新开馆,有着50年党龄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居民朱智一早等在了门口。开馆后,朱智心怀激动的心情,随着人群缓缓走进纪念馆,看着泛黄的工作证、军绿色的帐篷,他红了眼眶。

  “我是原221厂的牧工,科学家们在前线造原子弹,我们在后方放牧。”年过七旬的老人颤着手抹抹眼睛,“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回忆。”

  是啊!当我们在这段历史面前惊叹、沉思时,它也就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星空的一颗恒星。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

  今日之中国,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今日之青海,经济总量迈上3000亿元台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在即,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持续稳定在75%以上,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高原儿女与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今天,我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就是想透过这个精神宝库,重温一种伟大精神,获得一种现实力量。

  我们以此传承。“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国保单位建立遗址档案,为亲历者建立口述历史人物档案,挖掘背后的故事,让每个教学点展现出“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我们以此传承。青海师范大学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建设“两弹一星”展览馆,自编自创红色话剧《永怀之歌》,通过“一院一馆一剧”的红色教育平台,深入挖掘“两弹一星”历史遗存与文化基因,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方面,摸索出了一条颇有成效的道路。

  我们以此传承。举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依托青海特色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人才从“两弹一星”历史文化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金银滩草原绿草如茵,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

  在追寻这段历史的日子里,从三江源头到湟水河畔,从柴达木盆地到祁连山下,无数的传承者高擎“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炬前行,历史早已不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咸文静)

作者:咸文静

  资料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