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节日 > 农事节日  > 详细页面

立秋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8月07日 阅读量:

  每年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迎来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的“立”字是开始的意思,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来临。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一候是说立秋过后,刮风已不似酷暑时节的热风席过,而是让人感到凉爽舒畅;接着二候是说虽然白天温度没有马上降下来,但是早晚变凉,早晨会有雾气产生;三侯是说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舒爽,经历“苦夏”的亏损之后,在进入寒冷的冬季之前,“贴秋膘”成为立秋后人们的进补养生方式。古时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了解经历夏季清淡饮食之后体重的变化。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因此人们增加营养,在立秋这天以各种各样的肉食“贴膘”,增强体质,在维护身体健康的同时增强免疫力以应对逐渐变冷的天气。

  此外立秋还有各种习俗,内容一般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庆祝丰收等,如啃秋、摸秋和晒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而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住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立秋时刻过后,人们开始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摸秋”是苏北盐城地区的习俗,立秋之夜人们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俗话有曰:“八月摸秋不算偷”,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因为这是一个表示秋季丰收,人们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相互分享的习俗。另外,也有些地区的摸秋是在中秋之夜进行。

  “晒秋”中的“秋”指丰收的农作物和果实。立秋之时人们会集中晾晒收获的作物,为方便保存也为展示一年所获。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存在,但是秋季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显著。由于湿气较重,山地较多,平地较少,晒秋在我国南方地方比较流行,比如湖南、江西等地。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曾为家乡的“晒秋”习俗演唱的一首《晒秋》,而婺源的《晒秋》民歌在附近区域传唱了很多年。在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篁岭每年重阳举办晒秋文化节,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出去养生,还要注意精神和起居的调养。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也就是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同时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肌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在立秋到处暑之间,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