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地区 > 概况  > 详细页面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7日 浏览量:

  【地理位置】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地处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之间,东西跨经30′、南北跨纬36′。县境北与大理市相连;东与弥渡县毗邻;南与南涧彝族自治县接壤,并以漾濞江为界和临沧市凤庆县相邻;西与漾濞彝族自治县和保山市昌宁县以漾濞江为界。县城东距省会昆明391千米,北距州府大理市53千米。 全境总面积2200平方千米,其中山区2052平方千米、坝区148平方千米。境内河谷、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盆地海拔1720米。过境河流漾濞江(又称黑惠江)纵贯县境西部的高山峻岭,气势磅礴逶迤;红河的源头阳瓜江穿过巍山盆地南流出境。

  【建置沿革】巍山建置历史悠久,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滇国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邪龙县。唐初,由彝族先民建立的南诏(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的五诏后,在祖国西南边疆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和唐朝相始终。明、清王朝在巍山设置蒙化府,由彝族左氏土官为世袭土知府,历经两朝,时间长达500多年。

  民国初年,先为府,后改设一等县。建国后,于1956年11月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1958年10月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巍山,辖蒙化(今巍山)、顺宁、昌宁、缅宁、景东、云县、镇康、双江8县和耿马设治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10日,蒙化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至3月,中共滇西地委在此设置“中共蒙化地区工作委员会”和“滇西人民行政专员分署蒙化办事处”。1954年6月,报中央内务部批准,蒙化县改为巍山县。1956年11月,撤销巍山县,县境中部和南部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北部成立永建回族自治县;1958年10月,巍山、永建两县合并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61年9月,划出县境南片成立南涧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2000年,永建乡撤乡设镇;同年6月,庙街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文华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巍宝山乡、马鞍山乡、紫金乡、鼠街乡、牛街乡、龙街乡、青华乡。

  2002年12月24日,省政府下发云政复137号文件批准:文华镇更名为南诏镇、巍宝乡更名为巍宝山乡;调整巍山县文华镇、巍宝乡、庙街镇行政区划:巍宝乡鸡碧、开南、南山、河西、文笔、新村、和平、自由8个村委会和庙街镇系马庄村委会鸡润泽村委会的小租、段家庄、谢家3个自然村划归文华镇管辖。

  2003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正式对文华镇、巍宝乡、庙街镇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同时将把文华镇更名为南诏镇、巍宝乡更名为巍宝山乡,并搬迁巍宝乡机关驻地。

  2005年,撤销龙街乡和鼠街乡,设立五印乡,乡政府驻原鼠街乡政府驻地;将庙街镇五里巷村委会划归马鞍山乡管辖(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

  巍山县现辖4镇6乡: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巍宝山乡、马鞍山乡、紫金乡、牛街乡、青华乡、五印乡。共有4个居委会、79个行政村,1344个村民小组。

  【民族人口】巍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情风俗丰富多彩。境内主要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傈僳等世居民族。2013年,全县总人口为31.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35万人,占总人口的45.31%,少数民族中彝族有10.97万人、回族2.3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10368人;农业人口282566人。人口城镇化率30.05%。

  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19176人,其中:农业人口272024人,非农业人口47152人;少数民族人口14.6万人,占总人口的45.75%;汉族173152人,彝族111355人,回族23776人,其他少数民族10893人。

  【气候特征】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历年平均气温15.6℃,降雨量804毫米,日照2188小时,无霜期240天。冬季平均气温大于5℃,无积雪和冻土;夏季平均气温21℃,无酷暑。温暖的气候,为境内的动植物生殖、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

  【特色资源】巍山地域辽阔,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初步统计,全县有7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名贵动物有鹿、獐、熊、狐狸、猫狸、九节狸、刺猬、穿山甲、飞鼠等;野生禽类有100多种,其中珍禽有雉、锦鸡、白鹇鸡、画眉、鹦鹉、绿鸠、白雉、金丝画眉、绿孔雀等。现属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的绿孔雀栖息地区青华乡背阴箐,已列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州级自然保护点。

  植物除有大量的云南松、华山松、高山栲和大片的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外,还有部分原始森林群落和许多古树名木。如唐代高山栲,明清古松、古柏、古山茶、古银杏、古桂花、古玉兰、古楠木、古红椿、古杜鹃等,还有人工培植的明代糖桑、云头柏等珍稀古树。花卉品种有上百种,尤以兰花类和菊花类驰名,其中兰花类有70多个品种,菊花类有50多个品种。兰花类中著名品种有素心兰、元旦兰、朱兰、大莲瓣等,曾赴广交会等展览获奖,并远销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历史上,朱兰还是明、清两朝时的朝廷贡品。菊花类中珍贵的有绿菊、墨菊等。此外,还有多种中草药和野生菌类,名贵药材有茯苓、巍参、天麻、细红花、牛尾参等,名贵菌类有鸡枞、香菇、木耳、松茸、松露等,其中松茸近30多年来一直畅销日本。

  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229.3万亩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9.75%,育林面积179.16万亩,森林覆盖率62.1%。

  全县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探明的金属矿藏主要有铜矿、银矿、金矿、铁矿、锑矿、汞矿等10余种,经省级地质部门普查定为远景区的有黑龙潭砷、汞、锑、金、多金属矿区和西河下游铜、钼、铅矿区。铜矿主要集中分布在境内伏龙村、歪角河江边、密海底、大箐和莲花山等处。铅矿主要分布在境内伏龙村、新村、大箐、谷耳、西窑等处。银矿主要是马鞍山乡内的干家坪子热液脉状银,明清时期曾开采,留有银洞12个,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现已探明的金矿主要是鼠街岩子脚村委会扎村金矿,在附近的黑龙潭汞矿、干家坪子多金属矿、歪角村铜矿中均含有微量金。铁矿主要集中分布在马鞍山,明清时就有开采,矿床处于半山上,高于漾濞江800余米,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锑矿在西河下游流域、漾江河谷流域均有分布,主要矿点有牛街笔架山、紫金山(马鹿塘)、上石岩、干家坪子、谷耳等。汞矿在漾江和西河流域均有分布,其中已形成矿床、有开采价值、蕴藏量丰富的有黑龙潭汞矿。多金属矿主要有干家坪子多金属矿,西窑热液脉状镍、钴多金属矿,大湾箐热液似层状铜矿等。

  传统产业有铁矿、锑矿冶炼、制陶、造纸、化工、纺织、制革、粮食制品和副食品加工等产业,主要传统产品有中药片剂、彝族扎染产品、土布、民间刺绣、系列咸菜、银首饰、爆竹、烟丝、蜡烛、蜜饯、挂面、烧酒、编织品等,行销滇西南各县和缅甸等国家。其中彝族扎染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从1985年开始,连续多年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其他优质产品有美术蜡烛,荣获1981年云南省优秀工艺品优质奖;银首饰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产品表扬奖;杂花蜜饯荣获云南省优秀食品奖等。2009年9月,巍山被认定为“云药之乡”。

  【旅游资源】旅游业是巍山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巍山古城、巍宝山、山龙 山于图山、鸟道雄关、清真寺、土主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古朴的民风民俗,独具风味的名特小吃,保存完好的明清城池格局和建筑风貌,形成了巍山独特的旅游资源。

  巍山风景名胜荟萃,境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巍宝山风景区、鸟道雄关风景区、红河源、玄龙寺及圆觉寺风景区、天摩牙寺、五印山、小鸡足山、圭峰寺、三鹤洞、蝙蝠洞、茶房寺、紫金山等,可开发的风景区有马鞍山乡的双龙洞溶洞、青华的蝙蝠洞等。这些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保护良好,风光秀丽,建筑物古色古香,既有文物保存价值,又有艺术观赏价值。

  巍山文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早在新时器时代巍山就是古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已先后发现巍宝山、狮子山、李青园等新石器时代遗址14处。巍山还有南诏古遗址多处,现查明的有巍宝山山麓前新村细奴罗耕牧地、南诏都城遗址、南诏的兵营遗址营盘山和蒙舍山,南诏王细奴罗和张乐进求禅让盟誓的盟石村古石祠。明清时期重要文物古迹有巍山县城、陈佐才石棺、杜文秀起义遗址、永建东莲花村古建筑群、文庙等。

参考资料: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