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沿海地区,人们通常把家或屋子称为厝,勤劳智慧的平潭渔民就地取材,利用海岛上丰富的石材,修建了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石头厝。色彩斑斓的石头厝或红、或黄、或白、或灰,冷暖色调相间,协调优美。
平潭石头厝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谣诉说着平潭岛前世的寂寥。平潭岛上多产花岗岩石,于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建造房子。碉堡般的石头厝,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态景致,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生存智慧的结晶。
平潭风光
平潭石头厝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石头厝修建于清朝以前,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这些由不规则乱世砌筑而成的石头厝,年代久远,但其墙体却固若金汤,并一直承受着重达数吨的条石楼板。那么,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墙体为何不倒呢?海岛人到底使用了何种建筑工艺,把这些大小不一的碎石砌筑的如此牢固呢?实在令人好奇。
平潭石头厝屋顶
平潭岛,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石头房子),这些石头厝犹如画中景物分布在海岛的各个角落。石头,千百年来与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镇南垄村的壳丘头文化遗址,出土过石头打磨成的各种器皿,证明平潭先民对石头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开始了。
特色民居·平潭石头厝
而在平潭现有的石头厝里,民宅单体模式主要有四扇厝、竹篙厝两种。四扇厝是平潭传统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属于福建民居类型中“一明二暗”。从清代中叶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四扇厝一直是平潭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这种构造的房屋特别适合旧式大家庭居住。
竹篙厝是平潭建筑又一特色。清代初期,朝廷调闽南水师驻扎平潭,兵营建在竹屿口,采用闽南竹篙厝形式。后来当地居民仿建竹篙厝,从而成为平潭民居的另一种形式。
平潭石头厝·“留码头”
“留码头”是平潭石头厝的特色,在全国极为罕见,它透露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在过去,多数的渔民经济条件不好,在建房过程中常常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于是,他们只能先盖左房和大厅,为了便于以后与新建房衔接,他们便在右边厅墙上预留虎齿墙,平潭把预留虎齿墙形象的称之为留码头。
石头厝建筑群
为了应对平潭地区的特殊气候,岛上的渔民们结合地形,以当地花岗岩和火山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出极具特色的石头厝建筑群,这些被称之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渗透着当地居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体现出渔民们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