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关系也是分阶段发展。第一阶段是蒙古族灭金以后,直至蒙哥汗灭南宋,这一时期。自1256年开始,蒙哥汗就发动了灭南宋的战争,并一直持续到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被消灭,陆秀夫背着新立皇帝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这一时期,蒙汉关系冲突多于和平交往。
第二阶段是忽必烈成立元朝以后,在元朝境内实行四等人制,原居北方但已经汉化的契丹和女真人被称为汉人,而最后被统一的南宋境内的百姓则被称为南人,因此,在元朝时期,蒙汉关系可以说是即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而这一根源则是民族不平等的四等人制。
第三阶段是明朝时期的蒙汉关系。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将之前的蒙古族赶往了漠北地区。纵观整个明代,蒙汉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变动的过程中,即时而和平发展,时而剧烈冲突。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王朝统治,减少北部边境的蒙古势力威胁,曾先后五次出征漠北,打击残余的蒙古族势力。在打击的同时,又对一些依附过来的蒙古部族进行册封羁縻,诸如朵颜三卫。冲突则更为明显,诸如英宗时期的土木之变,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蒙古族势力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威胁,但是在冲突中,也有和平交往。明朝在边境地区与北部的蒙古势力开展互市,互通有无,并且一直持续到明末。在明朝官员中也有“鞑官”以及“忠顺营”将士。隆庆年间的俺答封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到了清代,蒙汉关系相比明代则是和平发展较多。
参考资料:李鸿宾等:《中国长城志》·《环境·经济·民族》,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