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黠戛斯:6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崛起时,即与黠戛斯敌对。北齐天保三年,土门自称“伊利可汗”(“伊利,盟主或国王之意),传至木杆可汗(553-572年在位),又“西破口口,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向北扩张。契骨即黠戛斯地区,但契骨并未屈服。《北史》卷99《突厥传》载:“突厥之北,契骨之徒,切齿磨牙,常伺其后”,与突厥汗国和东突厥一直保持敌对关系,知道8世纪中叶后突厥势力被彻底消灭。
关于黠戛斯与西突厥的关系,文献记载较少。唐贞观十二年,西突厥汗国发生内讧,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乙毗咄陆可汗(638-642年在位)向北扩张,建汗廷与镞曷山西,谓为北庭,是时北方诸国多向乙毗咄陆可汗称臣。《旧唐书》称“自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火燖、触木昆诸国皆臣之”,可见黠戛斯曾臣属西突厥。
黠戛斯与突厥同时存在着友好关系。北齐天保四年,突厥可汗土门亡故。北周建德五年(576),西突厥可汗室点密亡故,黠戛斯都曾遣使吊唁。
(2)东突厥与薛延陀:薛延陀为九姓铁勒之一,原为西突厥部属,与契苾部落联合反抗处罗可汗,后转而向东突厥臣属纳贡。经过多年发展,薛延陀逐渐成为九姓铁勒中最强一部,回纥亦率其部众依附。随着东突厥汗国与唐朝关系的恶化,国内饥荒四起,内乱连连,部众多叛,薛延陀伺机脱离。薛延陀首领夷男自立可汗,创建了同东突厥相对立的另一游牧政权——薛延陀汗国。薛延陀汗国接连打败东突厥所设阿史那社尔与突利可汗,同年薛延陀夷男正式遣弟统特勤奉使通唐,唐太宗赐之宝刀及宝鞭,命其自专部事,并遣游击将军乔师望从间道赍册书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这意味着授权薛延陀掌管漠北,取代东突厥,从而结成了唐朝与薛延陀汗国之间共反东突厥的政治、军事同盟,并制定了薛延陀自漠北,唐军自漠南夹击的计划。自此,薛延陀成为漠北地区反东突厥的盟主,对东突厥的灭亡起着重要作用。
(3)东突厥与靺鞨:隋初靺鞨即亦臣服突厥,但是时叛时降,且靺鞨同时臣属于高丽。颉利可汗将臣属部落分属于属下各汗掌管。颉利降唐后,靺鞨也随之朝贡唐朝,而其之所以积极朝贡,是为了获得丰富的回赐。根据考古发现得出东突厥与靺鞨之间相互的物质文化渗透,由靺鞨传入东突厥的马镫直接促使东突厥发展出了强大的骑兵。
参考资料:李鸿宾等:《中国长城志》·《环境·经济·民族》,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