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公元前210年),秦庄襄王之子,是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人,也是第一位统一六国的君主。秦始皇名政,嬴姓,赵氏,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公元前247年,13岁的秦始皇即王位,由吕不韦辅佐治国,但并不能处理政事。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并且在全国修建驰道和直道,加强了咸阳同其他地方的联系,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但由于秦始皇在统治期间,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和沉重的赋役,加上诸如修阿房宫等大兴土木的活动,最终使得人民身上的负担加重,到秦二世时期,更加暴烈。随后不久就爆发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尽管如此,秦始皇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巨大贡献和作为的皇帝。他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好几个世纪的混乱和纷争,最终统一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同时他创立的制度也为后来的朝代所承袭,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绘像(图片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铜马车(图片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2.张分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