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诗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独特样式,它产生于“英雄倍出”的部落战争年代,是在神话和古歌谣之后产生的又一类民间文学样式。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被中外学者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上有较高的声誉。与此同时,英雄史诗在我国纳西族、傣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民间中也广为流传。
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发达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例如,各民族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是英雄史诗产生的生活基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相对滞后,为英雄史诗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少数民族韵文文学的发达,为英雄史诗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形式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产生和发展,并使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末有的高度。除了三大英雄史诗之外,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还有其他一些英雄史诗流传。这些史诗与三大英雄史诗一起,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群。例如,维吾尔族有英雄史诗《乌古斯传》,哈萨克族有英雄史诗《英雄托斯提克》、《英雄塔尔根》等十余部,柯尔克孜族有《库尔曼别克》、《英雄扎西吐克》等,乌斯别克族有《阿拉巴米西》等蒙古族还有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及中、短篇英雄史诗《勇士谷诺干》、《喜热图莫日根》等300余部,等等。南方民族的英雄史诗则以纳西族的《黑白之战》为代表,使得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形成了南北辉映的形势。
三大英雄史诗是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中的杰作,主要包括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其中,《格萨尔王传》篇幅之长、诗行之多,当属世界英雄史诗之冠;《江格尔》以其广阔的草原风情,独具魅力;《玛纳斯》用它那多层次的结构,讲述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故事。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藏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产生,后来,在说唱艺人“钟恳”的加工、提炼下,使得《格萨尔王传》更加完善。《格萨尔王传》不仅在藏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而且在我国的蒙古族、纳西族、土族等民族中流传。在国外,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格萨尔王传》已经分别被翻译成了俄文、德文、英文、法文等。有关《格萨尔王传》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学科,并且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格萨尔王传》整部史诗大约有六十多部,一百二十多万行。其中主要有《天岭卜筮》、《英雄诞生》、《十三轶事》、《赛马称王》、《降服魔国》、《霍与岭国之战》、《岭与姜国》、《门岭大战》、《大食牛国》、《松岭大战》、《西宁马国》、《安定三界》、《中华与岭国》、《世界公桑》、《地狱救妻》等部。史诗的创作背景是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西藏地区陷入一片混乱,出现了群雄割剧的局面。战乱使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希望和平、要求统一,已经成为当时藏族人民的强烈呼声。英雄格萨尔王正是这个时代呼唤出来的英雄人物。他为民除害,反对侵略,保卫家乡,统一天下的雄心与行动,代表了千百万藏族人民的心愿。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故乡,是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地区。有关《江格尔》产生的年代问题,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但多数人认为,它大约产生于十三世纪,蒙古族统一体形成之前,后在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创作、传播下,史诗《江格尔》越来越完善,成为一部远近闻名的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人们发现最早的写本,是用新疆蒙古族的托忒文记录的13章本。同时,在俄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也先后发现了一些其他本子。到目前为止,在我国、俄罗斯、蒙古人民共和国共搜集到史诗《江格尔》60余部,共计10万余行。其中,在我国新疆蒙古族地区搜集到的最多,约50部;在俄罗斯出版的有25部;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搜集到的,约有30个片段。最流行的本子是我国新疆蒙古族托忒文的13章本。这个本子比较详细地描绘出了,主人翁江格尔和其他众英雄与其他部落之间的战争,全面反映了蒙古族早期的社会生活。
《玛纳斯》是流传于柯尔克孜族中的一部规模宏大、色彩绚丽的英雄史诗。多数学者认为,这部史诗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后来,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艺人“玛纳斯奇”的加工、补充,大约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形成现在的规模。英雄史诗《玛纳斯》,不仅在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中流传,而且在俄罗斯、阿富汗等国也有流传。从现有材料看,我国柯尔克孜族民间艺人尤素普.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最为完整,共八部,二十多万行。史诗《玛纳斯》叙述了以英雄玛纳斯为首的八代英雄的争战业绩。史诗以每一位英雄的事迹为一部,每一部既可独立成篇,也是整个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演唱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民间艺人被称为“玛纳斯奇”。玛纳斯奇在保存、传播史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玛纳斯》一共分为八部,它热情地讴歌了,以玛纳斯为首的八代英雄为了部族的自由、和平而战的精神,体现了柯尔克孜先人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