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是各民族历史上创作的长篇韵文形式作品。它是在古代歌谣、英雄史诗之后兴起的又一新的民间文学样式。民间叙事诗大约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发展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并且流传至今。民间叙事长诗的创作在汉族民间文学中并不多见,但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却特别丰富和发达,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叙事长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创作了许多内容充实、形式各异、流传久远的民间叙事诗。例如,傣族的阿銮故事体诗、悲剧叙事诗,彝族的爱情婚姻诗,傈僳族的传统大调诗,纳西族的本调抒情叙事诗,以及白族的本子曲抒情诗等等。这些叙事诗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广阔的民族生活空间,让我们饱览了各民族的社会风情及一系列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整个民间叙事诗的宝库。
民间叙事诗产生的基础有二。一是韵文形式作品的发达,为叙事诗的韵律、句式等形式方面打下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够驾驭语言,按照特定的形式完成长篇的创作。民间叙事诗是在民歌和英雄史诗之后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直接借鉴和采用现有的形式,直接进入创作。二是散文形式作品的发达,为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安排打下基础。民间叙事诗,重在叙事,重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人们又把叙事诗称为“故事诗”、“诗体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是民间叙事诗故事的主要来源。
中国少数民族叙事诗发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各民族的诗歌传统是最主要的原因。已搜集、整理、翻译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有彝族的《阿诗玛》、《我的么表妹》、《妈妈的女儿》,哈尼族的《阿基洛奇耶与扎斯扎依》,纳西族的《鲁般鲁饶》,傣族的《召树屯》、《娥并与桑洛》,傈僳族的《生产调》、《逃婚调》,白族的《鸿雁带书》、《青姑娘》,壮族的《达稳之歌》、《达备之歌》、《特华之歌》、《唱离乱》,侗族的《珠郞娘美》、《莽岁流美》,苗族的《仰阿莎》、《张秀眉之歌》,布依族的《月亮歌》、《伍焕林》,土家族的《锦鸡》,土族的《拉仁布与且门索》,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裕固族的《黄黛琛》、《萨娜玛珂》、《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维吾尔族的《艾里甫和赛乃姆》,哈萨克族的《萨丽哈与萨曼》,达斡尔族的《少郎和岱夫》,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陶克陶之歌》、《嘎达梅林》等。这些叙事诗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们在反映各民族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及爱情生活等方面,都有具有自己的独道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