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其他 > 基础知识  > 详细页面

侗族医药发展史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晓默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浏览量:

  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其历史、文化、医药都靠口传心授,或以长歌形式代代相传,有关医药的文字记载甚少。但侗族医药源远流长、古朴实用、独具特色。

  侗族医药肇始于原始社会,源于侗族先民的生存斗争需要与生产生活实践。侗族古歌《玛麻妹与贯贡》记载:相传古时侗族有个孝子叶贯贡,因他母亲生病而四处求医,后遇医仙玛麻妹,为他母亲治好了病。后来二人成亲共同行医。玛麻妹能识别很多药材,治疗许多疾病,她教叶贯贡:药苦能退热,药涩能止泻,药香能消肿止痛,关节痛要用叶对生。玛麻妹是一位女神,是传授医药的“萨桑恩”(即医药师的祖母)。此外,在侗族医药体系中,男性血尿、淋浊,其命名之前要冠以“妇男”二字,称为妇男摆红症与妇男摆白症;相反,如系女性病人则直呼病名,这种命名法至迟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以上两点可以证明侗族医药历史悠久。

  由于侗族没有自已的文字,有关侗药记载多以产地,如:溪峒、蛮峒、番峒、瑶峒、黎峒等形式散载在历代汉族本草中。宋代医书《本草图经》中记载有出蛮峒及侗(峒)人应用的药物:“桂:彼土人谓其皮为木兰皮,肉为桂心。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蛮洞中,人家园圃亦有种者,移植于岭北,则气味殊少辛辣,固不堪入药也。三月、四月生花,全类茱萸。”明代医书《本草品汇精要》记载有出番峒及侗(峒)人应用的药物:“三七:无毒。三七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晕、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生广西番峒深山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侗族药物记载多达10余种,自宋至清的本草中散载的侗族药共计19种,其中植物药9种,动物药6种,矿物药4种。

  此外,至今仍流传着一些侗医药民间古籍藏书,它们大多数是侗族有识之士用汉文或根据汉族中医部分理论编篡的手抄本,例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侗医龙通跃手抄医书《玉历医方》,记载了用草药医治骨伤的相关知识,使侗乡龙氏接骨技术流传至今。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民间流传的侗医草药资料经过侗医手抄整理,形成了《本草医方》并流传至今。清朝末年,侗医先师林文志、杨进敏、吴显魁、吴绍汤等4代传承侗医药手抄本《民用秘方集》,其中记载主治病名382个,药方491方,实用侗药521种。侗医粟丰厚继承有源于明末清初的侗医药古籍《秘传医方》,全书共记载药方344个,病名324个,常用侗药411种,另附医理、药理简要综述。 这些侗医药古籍藏书虽然形成于明清,但其中记载的许多侗医药知识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历史年代。

  侗药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阶段、巫药并用阶段和理论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这一阶段从原始社会起,直至封建社会初期,此时以巫医为主。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中有关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每当瘟疫流行、病魔缠身时,人们主要求助于巫医的“驱魔”或“祛邪”。但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侗族先民也总结出一些古朴而有效的用药方法。例如:“药鱼”:取鲜茵岩草(鸢尾科植物鸢尾Ivigtecdomm)适量,捣烂后浸泡在一盆清水中,再将鲫鱼饲养其中,取鱼煮食,治疗腹痛。“药佩”:取黄荆条(中药常山Vitex Ngundo)茎枝7根,用青布缝成三角形,制成药佩,随身佩带治疗“小儿疳积病”。如取鲜八角风(茜草科植物风霜树Cephalantehug Ccciaenta)茎枝燃烧,靠近未加热的切菜刀,使水蒸气凝聚其上,收集所产生的液体用来治疗毒蛇咬伤。这些古朴而有效的用药方法,在帮助侗族先民对抗疾病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巫药并用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整个封建社会中后期直至民国后期,巫医和侗医逐渐分离,职业民族医药者逐步产生。这一时期,不少侗族村寨都出现了专门从事侗族医药的“药匠”(侗语xangh ems)。他们平时上山采集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同时进行药材的栽培、加工、收藏备用,但大多数以用鲜品为主。随着侗汉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汉族中医的医学理论不断流传到侗族聚居区,提高了侗族医药的整体水平。侗医古籍藏书抄本《救世医方》、《世传医方》、《幼科铁镜》、《药品总簿》等记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侗族聚居区就存在着“巫医派”、“药医派”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医药体系。侗族民间流传着“巫医能算命,药匠可治病”之说。随着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巫医”开始逐渐向着医药治病的方向发展,为人治病时,他们往往既用“占卜”、“祈祷”,也用药物疗疾,形成了“巫药并用”、“神药两解”的格局。这一时期的侗医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特色理论的医学体系,但是已经产生了一些用药经验和传承应用的成果,例如:清朝年间的《本草医方》、《玉历医方》、《药品总簿》、《灵丹妙药》,民国年间的《民间秘方》、《救世药方》、《家用草药》等。

  理论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广大民族医药研究人员对零散、古朴的传统侗医药进行了细致的发掘、整理、和提炼,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侗族医药理论。1986年6月,湘、桂、黔、川、滇六省(区)民族医药研讨会在贵阳市召开,会后,各省(市)、自治区、州、县先后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等专门机构。1992年,由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所原所长陆科闵编写的《侗族医药学》出版。2004年,由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萧成纹编著的《侗族医药探秘》出版。2006年,由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吴国生编写的《侗药大观》出版。后来,《侗族药物方剂学》、《侗族常用药物图鉴》、《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侗乡药膳》等侗族医药专著也相继出版发行。但是,应该这些成果还没有广泛地被侗族医生应用,仅起到学术总结的作用。文化程度较低的侗医则没有参阅当代整理的侗医药书籍,只凭经验诊治疾病。

参考资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药课题组编《民族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