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其他 > 其他族名医  > 详细页面

回医发展

来源:民族医研院 作者:唐丽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浏览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区也有不少聚居区。中国回族医药学是在继承古代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汲取中华传统医药的精髓,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回族医药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中阿友好往来正式开始于公元七世纪盛唐时期直至十四世纪蒙元时期长期繁荣发展。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于8至10世纪经历两次兴盛时期,以伊斯兰哲学原理为指导思想,以阿拉伯民族医学为主体,持续百年翻译运动的承载,吸收、消化、创造,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医学理论,融合了地中海周边地区诸民族及波斯、印度、中国的医药学知识,将东西方各种医药知识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体系。随着中阿交流深入与繁荣,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也随之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医药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回族医药学。

  中阿医药交流可追溯到西汉,阿拉伯香药在汉代已进入中国,至唐宋时期,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阿拉伯香药大量输入中国,在民间有大量经营奇香异药的商贾。《唐大和尚东征传》记天宝年间,广州江中穆斯林商船“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船深六七丈”。《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和《新修本草》均收录了大量阿拉伯伊斯兰药物。《宋史》记载,宋初入贡的乳香动辄万斤,其它香药也少则数百斤,多则上万斤,甚至多达15万斤,并记载当时输入的药物有:白龙脑、白沙糖、乳香、龙盐、银药、五味子、褊桃、琥珀、无名异、木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熏香、白龙黑龙涎香、苏合香等。由于大量香药的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方药及治疗方法,宋代医方较唐代医方在香药的应用或组方上明显丰富。此外,宋代社会中广用香料及香药,如薰衣、焚香、啖香等,礼尚往来亦常以香药作为馈赠佳品,用香药配制的药茶一度成为社会生活时尚。民间不仅用香药治病,而且也用于消毒防疫等方面。泉州有香料文献记载:“蕃药能治冷气”,“泉人每岁家无贫富,皆燃之如燔柴”。现代研究亦证实,燃烧香料,对于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扩散有一定作用。

  蒙元时期是回医药学发展的兴盛时期。蒙元时期继续奉行南宋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医药共存的方针,回回人受到优待,元帝国扩招回回医师,回回药物院、广惠司、惠民局等回医药机构相继成立,回族医药得以兴旺发达。其时,大批阿拉伯、波斯、突厥血统的伊斯兰医师携带着医书药典来到中国,医技术士多入化于元,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随大量回回医官到达全国各地,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回族医药此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同时,中医领域学术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开始出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融合的趋势。金元时期,一些著名大型综合性的回医药典籍如《回回药方》、《瑞竹堂经验方》等相继问世。

  明代之后,盛极一时的回回医药在拉伯伊斯兰医药学内容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精华,逐渐发展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回医药学体系,尤其经过明末清初的“以儒诠经”时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回医药理论体系的阐述,如《天方性理》等经典中阐释的“真一七行“理论等,标志着回族医药学已经发展成为东西医学高度合璧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体系,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