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一理论和元气学说
真一理论来源于《古兰经》和《圣训》,是回族医学思想体系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最显著的特点。伊斯兰哲学思想认为: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整个宇宙中的一切。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宇宙的主宰,伊斯兰教称之为“安拉”。中国穆斯林称“安拉”为“真主”,即真正意义上的主宰。真一理论认为真主创造了宇宙万物,从而演化出:数一(无机、元气)、阴阳、天地、四元三子、四性四液的人及万物的生理和病理体系,人被视为真一流溢创造的宇宙万物中最完美的生灵,人是一个具有外在的血肉之躯和内在灵魂紧密相联系的统一体,人体的生理及疾病所导致的病例变化皆在真一流溢范畴之中。
2. 阴阳、四元、三子与七行
(1)阴阳学说
回医学认为,真一承元妙化,首判阳阴,阳舒阴敛,变为火水,而化生四元。体现了回族医学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平衡和谐论和动态认识论。
阴阳概念引用于回族医学后有所侧重与创新,尤其重视阴与阳的辨证关系与和谐统一。阴阳概念初期被引入、消化和进行抽象之际,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的诸多学说曾不断地被吸收。在回族先贤的有关著述中对此有所反映。如认为冷为阴、热为阳;阴阳“始分”,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阴阳“终分”,阴敛于内,阳发于外;“重浊者下降,属阴也”,“轻清者上升,属阳也”;阴中寓有“真水”,阳中寓有“真火”等。回医学重视阴与阳、动与静的辨证关系,更重视阴阳的和谐统一,是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朴素的平衡和谐论和动态认识论。没有阴阳的统一,事物就不能发生、发展和变化,生命过程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所以,回族医学主张积极创造维护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条件,进而达到“小世界”与“大世界”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2)四元理论
回医学把阴阳演化生成的水、火、气、土称作四元,又称四象、四气、四行、四奇行,其内涵与希腊医学的“四元素”学说名同而实异,与中医学“五行”学说所代表的方位时序也不尽相同。《天方性理》中说:阳舒阴敛而为火水,水得火而生气,火暴水而生土,是故水、火、土、气“四象”成焉。
回医学认为,四元是构成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与希腊医学的“四元素”学说名同而实异),回医亦称四元为四气,更形象集中地概括其本质,四气实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弥满无隙”,渊源于阴静阳动,出现于自然生化中,而成四类千变万化的运动性态。“万物于兹而化”,“四行为万物之母”反映了回医学对自然的认识和运动性态论。
(3)三子学说
回族先贤认为,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四元配合而成三子。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金、木、活谓之三子,又称三母、三耦行。回医学认为,三子为化育万物之纲。从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三子形成以后,万物莫不靠其资生,所以又称“三母”。
回医学认为,在自然生化过程中,各类万物按照生成次序先后问世,并“以其胜者为名”。“金气胜名金”,五金矿石等一切无生物首先出现;“木气胜名木”,各种植物接着生长;“活气胜名鸟兽”,诸类动物才有条件发育成长。金、木、活三者相互交错,三气无所不至。
(4)七行学说
火、水、气、土谓之四元,金、木、活谓之三子,四元三子构成回族医学特有的七行学说,七行分布,万物汇成。
回医学以真一理论和元气学说为核心的万物本原论及对世界的朴素认识,认为在自然生化过程中,万物按一定的生成次序先后问世。真一内涵妙质元气,元气两仪阴阳,阴阳化生水、火、气、土四元,四元相互作用生金、木、活三子。四元先于天地定位,生三子化育万物。四元三子而成七行。七行分布,万物汇成。回医学“真一七元”理论以真一学说和元气学说为核心与基础,以阴阳七元为框架,充分阐释了宇宙起源、生命过程、天人感应、性理属显等天地万物和人的生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