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其他 > 其他族名医  > 详细页面

壮医:目诊

来源:民族医研院 作者:唐丽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浏览量:

  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通过观察人的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及其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判断人整体及相应部位的健康状况,为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提供依据。在疾病诊断上,壮医把目诊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壮医重要的诊断特色之一,壮医目诊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民族医药专科之一。

  壮医学壮医称眼睛为“勒答”,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眼睛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脏腑及三道两路之精气上注于目,目得天地人三气之养而能视,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在病理状态下,目也能反映百病,壮医认为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的变化诊断出来。壮医目诊的主要依据为:人体各个部位、器官和组织,在眼睛上都有特定的反应区域,当其发生病理改变时,大都可以反映到眼睛相应部位的巩膜上而出现各种讯号;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眼睛的相应反映区可有不同的异变讯号。借观察眼睛巩膜相应部位的信号变化,可以测知疾病的病变位置、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病情轻重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等。壮医认为,凡人体内部脏腑、“嘘”(气)、“勒”(血)、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巧坞”功能状况如何等,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干涩、视力、及脉络的颜色和分布等来诊断疾病,历代壮医有所总结发展和提高,并受到兽医查看牛马之目以诊畜病的启发,逐渐积累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目诊专家在继承前人目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并借助现代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该方法借助四倍放大镜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眼睛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位置、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并作出预后判断等。

  (1)目诊检查方法

  目诊患者可取坐位、卧位或站位,以便于检查为宜。患者双目向前平视,并缓缓顾盼左右转动目睛以方便观察。医者一手持放大镜(无放大镜者不用亦可),一手持电筒照射患者眼睛,以观察清楚为度。然后以食指和拇指分开患者的上下眼皮,让患者将视线集中于自己脚尖,以充分暴露白睛(巩膜)区域。检查时,重点观察白睛上各脏器相对应的反映区内的各种讯号,包括有无颜色、斑点及血脉异常,脉络的弯曲度、分布、走向及色泽等。

  (2)目诊定位规律

  壮医目诊遵循一定的定位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一般躯体上部疾病在瞳孔水平线以上体现,躯体下部疾病在瞳孔水平线以下体现;瞳孔内侧主躯体内侧疾病,瞳孔外侧主躯体外侧疾病,左眼主躯体左侧疾病,右眼主躯体右侧疾病;部分疾病,在双眼都有体现,躯体上部疾病也可以在瞳孔水平线以下体现出来,躯体内侧疾病也可以再瞳孔外侧体现出来。

  (3)目诊定性规律

  壮医目诊主要通过观察白睛上血络(龙路、火路网络上的微小分支)颜色的深浅、弯曲频度、有无混浊、有无散乱、有无斑点及其他异常讯号,以及病理改变所在的反映区等来诊断疾病,该方法的诊断规律总结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

  通过颜色深浅进行诊断。白睛上脉络颜色过深,呈深红色或绛红色,表示该反映区对应的脏器有宿疾;若颜色较浅,呈鲜红色或粉红色,表示该反映区对应的脏器新病不久,或病较轻。

  通过脉络弯曲度进行诊断。一般而言,脉络弯曲多,弯度大者为急病、重病;脉络弯曲少、弯度小者为轻病、慢性病或久病。

  通过脉络分布情况进行诊断。白睛上龙路脉络边界浸润混浊,模糊不清者,表示体内有湿毒为患。若脉络多而散乱,分布毫无规则,为风毒作祟。若脉络多而集中,靠近瞳仁,为火毒热毒作怪。脉络分散,远离瞳仁,为寒湿之毒或风寒之毒。若于白睛上见有黑斑、黑点,为体内有淤毒,常见于龙路、火路不通病症,如半边痧等;若见蓝点、黑点、蓝斑,为谷道虫毒内积之症。

  壮医目诊法简便实用,能早期预测一些疾病,如对某些癥积(癌症)的早期诊断等。壮医目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尚在发掘整理研究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