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语言文字 > 概况  > 详细页面

蒙古语族概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刘维凡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5日 浏览量:

  蒙古语族(Mongolian group)是指以蒙古族使用的蒙古语为代表的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三大语言族群之一。包括9种语言:蒙古语、布里亚特语 、卡尔梅克语 、达斡尔语 、莫戈勒语 、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蒙古语族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前苏联、阿富汗等地。

  蒙古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这是主张阿尔泰语系具有发生学性质的一派学者的意见。另一派学者认为蒙古语族是一个独立的语族,在类型上与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十分相近。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卫拉特话和卡尔梅克语接近,巴尔虎-布里亚特话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语接近。现在这两种话和蒙古语的共同性不断增加,所以在中国境内它们处于蒙古语方言的地位。

  语言特点:

  蒙古语族语言都是粘着语,体词和动词都可以在词干后依一定次序接几层语法粘附成分,表示几层语法意义。大部分语法粘附成分既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又出现在上述各种语言的口语中,也有一些语法粘附成分只出现在文献记载和几种口语中,其他口语不见。口语中个别的语法形式在文献中找不到。

  蒙古语族各语种结构上具有一致性,都存在元音和谐律。元音和谐在9种语言中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大体上说,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保留得比较完整;达斡尔语、莫戈勒语、东部裕固语处于半保持半破坏状态;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词的两组语音形式的对立已很不明显,但历史上存在过元音和谐,仍然留有痕迹,可以推寻。

  蒙古语族语言还有辅音和谐现象。主要表现是:在有舌位较后较低的元音的词里出现软腭辅音时,部位偏后;在有舌位较前较高的元音的词里出现软腭辅音时,部位偏前。在词首位置的这种软腭辅音,在古代可能只有塞音而没有擦音,现代的莫戈勒语和东乡语还是如此(从喉擦音变为软腭擦音的另当别论)。古代的清或清音带送气的软腭塞音在现代蒙古语(卫拉特方言除外)和布里亚特语都变成了擦音。卡尔梅克语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达斡尔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从塞音向擦音演变的范围更窄一些。

  蒙古书面语和9种口语名词后附加属格:宾格、与-位格、离格的粘附成分,以表示各种语言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而在构词和语法上都运用3种后置的手段:①派生词的构词附加成分居于词根之后。②表示形态变化的语法粘附成分居于词干之后。③表示词与词的关系(在格以外使用、起引介作用的)的虚词不用前置词而用后置词,也居于被引介的实词之后。蒙古语族语言来自原始的共同蒙古语。从词源上说,各种语言的大部分常用词是共同的,其语音形式的不同有对应规律可循。语法粘附成分和构词附加成分也有许多是同一来源。

  蒙古语族整个辅音系统比较简单,古代只有单辅音,有的语言直到后世才发展出来复辅音,但其组合方式却十分有限。多音节的词在音节构成上,第一音节可以只有元音,也可以是元音后有辅音,或元音前有辅音,或元音前后都有辅音。非第一音节元音后可以有或无辅音,但元音前必有辅音。这些,都是蒙古语族各语言语音结构上的共同性。

  文字特点: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又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在我国境内的蒙古族所使用的文字为传统蒙古文;蒙古国境内所使用的文字为新蒙文,即1941年进行文字改革采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蒙古语,一般称之为新蒙文或喀尔喀蒙古文。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书面蒙古语,是指中国境内蒙古族使用的现行书面蒙古语,而不是泛指蒙古族历史上使用过的或其他国家使用的其他蒙古文(如八思巴文或西里尔蒙古文等)所标记的书面蒙古语。

参考资料:呼格吉勒图:《蒙古语族语言基本元音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