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苗族  > 详细页面

苗族芦笙刀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韦晓康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3日 浏览量:

  芦笙刀是贵阳地区苗族将芦笙拳、马刀舞融为一体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典型的苗族风格,在明代中期已经兴盛。

  刀,是苗族人民休养生息的主要之一。芦笙刀是两人吹着芦笙,以雄健的步法和娴熟的动作冲在前面,其他人成双数排成两队,手握双刀,面对面相互拼杀,不时发出有节奏的呐喊声。刀击有声,笙声不断。芦笙刀的练法,多从实战出发,动作朴实粗犷。练刀时常见的技击方法有劈、砍、斩、抹等。刀背可作挑、挽、档、推等各种防护反击动作.刀尖可作扎、刺、撩、崩等技法.芦笙刀的结构是刀宽 3 厘米,刀尖开一“ v ”形口,全刀长约 80 厘米,其中刀身长 50 至 60 厘米,刀柄长 20 厘米。芦笙刀多为双手握刀、全身用力.攻击力强。

  演练时有芦笙队伴奏,成双排,人数一般为8至20人,架式明显,动作干净,以快、准、狠为求胜之招,攻防兼有。朱辅《溪蛮丛笑》载:“苗族自己能生产多种铁质工具剑、斧和箭镞,他们制造的甲胃、标牌、牛尾枪(火枪)、偏架弩等兵器都很有名的偏架弩强劲有力、长六七尺,三人共张,矢无不贯”。又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志载:生干威宁朱歪(现属贵州赫章县)的苗族农民阿尤黑,咸丰十年( 1860 年)五月参加苗族义军,后成为一支苗族义军的首领,曾把自己的弩藏在一座山上岩石缝里,由于岩石崩塌不能全部取出。后代苗民做弩弓必设法抠取此弩一片嵌在自己的弩上便成为神弩.《大定府志》、《毕节县志》等对苗民善使弩的事也有记载。相传,海南岛苗族的弩和箭,是先人在明代由大陆作为作战武器而传入的,在清代的地方志及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称为“药弩”,使用的箭镞上涂有剧毒的植物汁液.人或鸟兽中箭,便中毒而死,所谓“见血封喉”.苗族男子几乎人人都备有弩箭,男童自幼习射,还常常进行比试.因弩击发无声,射击梢度颇高而又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用以打猎和射鱼,所以每射的习俗也沿袭下来。

  贵州苗族人民使用的弩一般是用岩桑木制作,在海南岛的苗族则以坚韧的“白茶”等木料刨削弯制而成大弩的弩批(弓)长 1.5米、弩床(身)长 75 厘米至 l 米不等,小弩的弩批长l米左右,弩床长 50 至 70 厘米,弩床上开一箭槽,箭槽从紫京、青皮等硬木雕削而成。发芽(板机)用牛羊角制成,弩绳以野兽的筋、皮制作成选用上好的青麻搓成。箭杆用细毛竹或山树条修制,粗细与筷子相似,长短一般在 25 至 35 厘米之间,根据弩的大小而定,多使用铁箭头(成三角形或圆形)尾翼用竹皮、玉米杆的外皮制定。海南岛上的苗族则多选用一种坚韧的“鸭骨”竹削尖制作,箭尾无羽。大弩的最大射程在 200 米左右,小弩最大射程 100 米左右。大弩需80至100 公斤的拉力,小弩需 50 至 70 公斤的拉力才能拉开。射弩,男子从小开始练习,射手一般十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 10 米的目标.

  用托石块或用绳子捆砖头或重物吊在手腕上练臂力,用圆木转箱从山下滚下来进行射击的办法练习射移动目标,掌握一定的技术后就参加射野兔、野猪等活动。在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把把和肉片当靶子,射手在同一距离上轮流射击,谁射中粑粑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他往往还能获得其他的奖励。他们常常把习射、比试与狩猎、采集生产及消灭害善结合起来,射弩好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很受人们尊重。当年抗日苗族首领、革命烈士陈日光就是一名弩箭的神射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