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藏族  > 详细页面

《西藏天空》: 阿来任编剧,聚焦西藏民族解放历史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8日 浏览量:

  经过5年的精打细磨,由上海电影集团原创出品的电影《西藏天空》于2014年5月份在上海率先上映。

  这部耗资千万元的影片,聚焦西藏民族解放历史,以两位西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为线索,浓缩再现了西藏现代史上的激荡风云。

  作家孙甘露评价说,电影《西藏天空》的场景让他想起了《百年孤独》,“新事物的到来,唤醒了这个古老的世界”。

  四易其稿,阿来“破戒”写电影剧本

  《西藏天空》的制作班底大牌云集:金牌导演傅东育、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摄影)得主曾剑、张艺谋“御用”录音师陶经、国家一级美术师陈敏正、金马奖最佳剪辑师杨红雨。

  为《西藏天空》写剧本,是阿来第一次“触电”。这位曾在媒体面前放话“一辈子都不会碰电影”的著名作家,甚至婉拒了为自己的小说《尘埃落定》当编剧。

  然而,藏族出身、熟悉西藏历史文化的阿来,无疑是上影集团心目中西藏题材影片编剧的最佳人选。最终,上影的诚意打动了阿来,促成了他的电影首秀。

  “我说解放,不仅是农奴普布的解放,也是少爷丹增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谈剧本策划时,上影的人说照我说的干!”阿来这样描述他担纲该片编剧的原因,“如何把人还原成真正的人,这是我想写的。”

  为了写好剧本,阿来看了几百万字的历史资料,还在当地查阅了很多资料。经过反复修改,历时两年,四易其稿之后,剧本才最终定稿。最后一稿,阿来一共写了6万字、200个场景,把生活细节全部写了进去。最终,有135场实现拍摄。

  拍戏期间,阿来曾去片场探班。那天,拍的是丹增和他的女儿第一次见面的戏。两个演员真挚感人的表演,让站在监视器前的阿来潸然落泪。“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电影的特点。将来或许可以再写写电影。”

  藏地拍摄+藏语对白,打造最纯正的藏味电影

  为了真实再现西藏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剧组在西藏全境实地拍摄一年多,足迹遍布阿里、纳木错、林芝、拉萨等地,并花费千万元巨资在距拉萨市100公里的林周县,重新搭建出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老拉萨城。导演傅东育说:“这是一部大制作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史诗的风格来设定的。” 

  该片有一半的剧组工作人员都是藏族人,藏族演员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5%。为挑选主演,剧组几乎遍寻了藏区,前后看过1万多人,最终敲定的几位主演都来自西藏话剧团。

  《西藏天空》的一大创举是直接采用全藏语对白。为此,傅东育曾在电影开拍时吃尽了苦头。与藏族演员磨合了半个多月,恶补了不少藏语简单会话之后,傅东育才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为片中唯一的汉族主演,青年演员杨雪饰演的是解放军驻藏军医杨谨。在藏区行医几十年,杨谨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友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度母”。片中,杨雪有大段的藏语对白,为此,她苦学藏语半年。

  业界称赞电影主题具有国际视野

  先前,《西藏天空》在结束多场内部试映后,得到了以严苛著称的各路评论家、文艺界人士和媒体人的好评。

  作家王晓鹰说,此片不同于现在充斥银幕的家长里短、宫廷争斗戏码,“好像是一种久违了的经典”。在学者毛时安看来,编剧阿来在这部影片当中展现出非常好的人性的艺术构思——少爷丹增和农奴普布两个人,一个失去了真实的姓名,一个被人代替失去了自我。两个人在历史中不断磨合,纠结、痛苦地在漫长人生中寻找失落的自我。

  《西藏天空》还受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的高度赞扬,认为该片是他们在近几年看到的最有艺术价值的中国电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