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细乐”在纳西语中称“伯石细里”,相传是“元人遗音”,民间普遍传说这一套乐曲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赠送给对他礼遇甚厚的纳西族首领阿良的元人宫廷音乐。因此又称“别时谢礼”,清乾隆八年(1743年)撰写的《丽江府志略》中“风俗卷”中写道:“夷人各种,兼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关于“白沙细乐”的来历,纳西族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元人遗音,另一种说法认为“白沙细乐”是纳西族的本土音乐,并且在民间有一个与“白沙细乐”密切相关的纳西族王室的悲剧故事。
相传“白沙细乐”有十几个乐章,今尚存八章。有的学者认为每个乐章都有与与纳西族公主的悲剧故事相对应的情节。第一乐章笃(duq),由竹笛主奏,“笃”在纳西语系音乐术语,指用来供其他乐器校正音准和主题的引子;第二乐章“一封书”,纳西语名“萨使”意为“音讯”,又因音乐冗长而称为“种舌”,意为“长篇”,此曲将管乐部大起大落的旋律与弦乐如泣如诉的旋律交织起来,细腻的刻画了纳西族土酋公主写信给丈夫时的复杂心态;第三乐章,“三思吉”,题意为“鲜血似的河流”,乐章在合奏中加入齐唱,用音乐和诗歌来抒发对战争惨状的叹息;第四乐章,“阿丽丽吉排”,纳西语“阿丽丽”是民歌衬词,无实意,“吉排”意为白云;第五乐章,“美咪无”意为“天女哭”,乐曲用竹笛模仿纳西族土酋公主在伯部军队覆灭的噩耗传来时的饮泣之状;第六乐章,“跺蹉”,意为“顿足的舞蹈”,传说土酋公主被囚于湖岛之上时,眼见湖水清清而喝不到水,岛上布满荆棘而没有鞋穿,这首乐曲就是以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再现公主在岛上的凄苦悲凉之状;第七乐章,“坎蹉”,意为“射箭的舞蹈”,此曲调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舞蹈有射箭动作的模仿,意在镇压带来战争灾难的鬼怪;第八乐章,“暮布”意为“挽歌”,以领唱众合加芦管伴奏的形式,寄托人们的哀思及对和平生活的祈愿;
据现代“白沙细乐”的主要传谱者和锡典先生(1906—1989年)介绍,在丽江木氏土司统治的明清之际,“白沙细乐”曾是土司府的礼仪、祭祀音乐。自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后,木氏土司的统治逐渐衰败,乐工流散于民间。至晚清、明国年间,“白沙细乐”作为风俗性的丧礼、祭祀音乐流传于民间。加之明清以来在中原被视为高雅的儒道合流的宗教性礼仪音乐“洞经音乐”传入丽江,并逐渐普及,丽江“上流社会”便将“白沙细乐”视为在野的“粗俗音乐”,而加以鄙视、排挤。因此,至民国后期,民间已无完整的“白沙细乐”乐队,仅散存着和锡典、李玉龙、李云庆、和崇尚(均已故)等极少数老艺人。“白沙细乐”濒于消亡。
参考资料:
1.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和锡典.别时谢礼——白沙细乐,丽江文史资料[M],第一辑,丽江县政协文史组编.
3.杨曾烈,“白沙细乐”传人培养的实践和总结,载杨福泉,策划丽江旅游文化篇,民族出版社2005.
4.何昌林.国家埋藏在喜马拉雅云岭深处,载人民音乐,199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