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巴蹉”是流行于丽江地区塔城、鲁甸、巨甸的民间歌舞,“蹉”意为“舞”,有的将“勒巴蹉”意为“里儿巴舞”、“朗巴舞”或“手摇鼓舞”,是一个典型融汇藏、纳西两族艺术于一体的歌舞品种。关于“勒巴舞”的来历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法是“纳西族先民自创”,另一种说法是“源于藏族热巴舞”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抓住了“勒巴蹉”的某些特征,但双方都忽略了这个舞蹈因两族的艺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价值,偏执的将这种舞蹈说成是归属于某一民族的,非此即彼。实际上,这个舞蹈是融会了藏族和纳西族两个民族舞蹈内容和风格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舞种。
“勒巴蹉”最为流行的塔城乡历来处于纳西族和藏族的交接区域,是两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交融之地。据20世纪50年代音乐工作者调查,“勒巴蹉”最早来源于藏族地区(中甸、维西)的风俗舞蹈,和牛很久以前就留性与纳西族民间,特别是金沙江上游一带。20世纪50年代纳西族多在正月十七、十八、十九跳勒巴舞,是为了祈求下雨和丰收。勒巴舞每段都有歌调,内容是歌颂自然和对幸福的祈求。没跳法都各不相同,有“班记”、“劳思到”、“直尼少”、“兑国”、“一直那”、“尼古杜那”、“跳古杜那”、“格那瓜”、“东巴少居”等,跳的人数二三十人,男子服饰和藏族一样,女子服饰是纳西族古代服饰,以前女的也带东巴帽,身上都佩戴很多银饰。
维西塔城流行的“勒巴舞”服饰和装饰是:男性演员身着藏袍,腰系缨穗,肩挂五条宽绸彩带和一条白色哈达,头戴金边帽。右手拿拨浪鼓,左手持牦牛尾,带上各种面具。女性演员身穿金边的绸缎上衣和长裙,头缠大红色或土红色头巾,头布上戴五福冠,手持长柄手鼓和弯鼓槌。
“勒巴蹉”中纳藏两族舞蹈内容和风格融合的原因是塔城历来是藏文化渗透比较浓郁的地区,同时也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传统很强的地方,当一种来源于藏族的舞种进入这个地区,当地人在接纳它的同时,也逐渐将自己的文化融入其中。据有关调研资料,有一个叫阿肘的东巴,用纳西东巴文将十二段勒巴舞记录下来,书名叫《辽巴蹉这》,意为“辽巴舞的跳法规则”。“勒巴蹉”将纳西族的古典民间舞蹈与藏族民间舞蹈相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舞种,因此就形成了这个兼备纳藏两个民族特色的歌舞。过去,在塔城依陇、陇巴等地,人们跳“勒巴舞”时歌词全是藏语,藏味很浓,而其中有的舞蹈种类则有突出的纳西族特征,如纳西族传统的蛙舞、虎舞等,这些舞蹈的纳西族韵味又浓于藏族,在另一些地区,除了保留有一部分舞蹈是藏语名词外,很多唱词已逐渐被纳西语取代。
参考资料:
1.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大烈.纳西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460页.
3.徐丽华.热巴舞艺术概论.载迪庆方志.1991年2、3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