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学传统不尽相同,其戏剧的产生与发展也并不同步。在少数民族戏剧中,有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原始戏剧典范的彝族戏剧“撮泰吉”,典型的原始歌舞剧门巴族戏剧《阿拉卡教父子》,以及著名的藏戏、壮族戏剧、傣族戏剧、白族戏剧吹吹腔等。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产生的民间戏剧,便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
少数民族戏剧家之多,以及其表现样式之杂,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中国戏剧史上,元代杂剧和清代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如杂剧作家李直夫(女真人)、石君宝(女真人)、杨景贤(蒙古族),京剧改革家汪笑侬(满族)等;现代剧作家老舍(满族)、乌.白辛(赫哲族)、超克图纳仁(蒙古族)、沙叶新(回族),以及他们的作品《茶馆》、《赫哲人的婚礼》、《金鹰》、《陈毅市长》等等,在中国戏剧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多民族、多剧种、多语言是少数民族戏剧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多民族是指从古至今少数民族中就有许多民族有自己的戏剧艺术,到目前为止,回鹘族、女真族、蒙古族、彝族、土家族、门巴族、壮族、傣族、白族、满族、侗族、苗族、布依族、佤族、回族、撒拉族以及维吾尔族、朝鲜族、瑶族、毛南族、畲族、仡佬族、水族等都有自己的剧种或戏剧活动。多剧种是指少数民族戏剧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剧种,也有外来的剧种;不但有话剧,还有歌剧、舞剧。少数民族剧种主要有,土家族傩堂戏、门巴族戏剧、藏戏、壮戏、傣戏、白族吹吹腔、满族戏、蒙古剧、侗戏、苗剧、毛南戏、布依戏、维吾尔剧、佤族清戏、回族花儿剧、撒拉族花儿剧等。此外还有,畲族小歌剧、侗族歌剧、苗族舞剧、苗歌剧、满族舞剧、壮族歌剧、瑶族歌舞剧、土族歌剧、藏族歌剧、藏族歌舞剧、朝鲜族话剧、朝鲜族歌剧等。多语言是说少数民族戏剧演出时,既有汉语演出,也有少数民族语演出。那些语言应用较好的民族大都用自己的民族语进行创作与演出,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等。
少数民族古代戏剧
由于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戏剧的发展和具体样式也有所不同。从历史时期来看,少数民族古代戏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首先是唐宋时期的戏剧,主要原始戏剧代表是彝族戏剧“撮泰吉”、门巴族戏剧《阿拉卡教父子》和土家族的傩堂戏,同时,在新疆发现的用回鹘文记录的剧本《弥勒会见记》,以及藏族戏剧的最初形成,也都完成于这个时期。其次是金元时期的戏剧,最突出的是形成了元杂剧这一主要的戏剧样式,它的形式是与女真人、蒙古人等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这一时期产生了石君宝、李直夫、杨景贤等著名的戏剧艺术家,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戏剧珍品。再次是明朝时期的戏剧,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戏剧形式,如明代洪武年间产生的白族的吹吹腔和佤族的清戏等,这两种民族戏剧种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汉族戏剧的影响。最后是清代的戏剧。清代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辉煌时期,满族“国剧”京戏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京戏作为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其唱腔设计,表演程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韵味。同时,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也产生了自己民族历史上的戏剧,如壮戏、傣戏、侗戏、布依戏等。
少数民族现代戏剧
少数民族现代戏剧的时间范围包括从五四运动开始至今的几十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时期。少数民族现代戏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少数民族创建了新剧种,如苗剧、满族八角鼓戏、彝剧和蒙古剧等。这些新创建的剧种,虽然与他们自身的传统戏剧有一定的联系,但其演出形式仍然是像京剧、黄梅戏等的传统中国戏剧形式。二是少数民族剧作家创作的作品大量出现,如著名满族作家老舍,他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残雾》写于20世纪30年代,其后又写出了《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等一系列作品。维吾尔族作家从30年代起也开始了话剧创作活动,并产生了一批剧作家,如祖农.哈迪尔、包尔汉、赛福鼎等。祖农.哈迪尔被称作维吾尔话剧的先驱者,他先后创作了《麦斯伍德的忠诚》、《蕴倩姆》、《古丽尼沙》、《遭遇》等作品。包尔汉的《火焰山的怒吼》,是一部反映20世纪初吐鲁番一带农民起义的作品。蒙古族剧作家早在三十年代,就创作发表了四幕话剧《猛醒阿》(哈丰阿著)、独幕话剧《生死线》(克力更著)、多幕话剧《芦沟桥》(吉雅泰著)等剧作。四十年代时,又创作了《上延安》、《找八路军》、《赶骡马会》、《反抗》、《鱼水情》等剧作,并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剧作家,如克力更、布赫、云照光等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剧作家的话剧创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满族剧作家胡可于1949年创作的《战斗里成长》,是新中国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老舍于1950年7月创作的话剧《龙须沟》,是比较早的歌颂新中国的作品。1957年,老舍又创作了著名话剧《茶馆》,立刻引起了轰动。话剧《茶馆》及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出色演出被西方媒体称作“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新时期,少数民族剧作家的代表人物是上海的回族作家沙叶新。他的话剧《陈毅市长》曾获得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届(1980---1981)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另外,赫哲族剧作家乌.白辛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和蒙古族剧作家超克图纳仁的话剧代表作《金鹰》等都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