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文学  > 详细页面

壮族嘹歌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4日 浏览量:

  壮族嘹歌为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它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后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嘹歌”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其流传的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嘹歌与壮族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是一部由歌手们创作完成之后才四处传唱的民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而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人们用这种歌谣传递感情,开展社交活动,婚丧喜事、谈情说爱、结交朋友、农事活动等都唱嘹歌,嘹歌曲调字句简短,优雅、动听,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易记易传,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壮民族音乐”,“是一部未经刊行的壮民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

  嘹歌是属于双声部的山歌,分高声部和低声部,以两两对唱的形式进行对歌,嘹歌通过千百年的传唱,与当地的方言(壮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长嘹、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调。2007年10月21日晚,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一场名为《友谊的使者——中国民歌演唱会》大型文艺演出晚会在这里举行。平果壮族“嘹歌”登上了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雅之堂,壮族民歌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根据壮族嘹歌的分布地区、歌手唱歌和抄歌的习惯,壮族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其中《日歌》又分为《三月歌》《献歌》两套长歌和《建月歌》《盘问歌》《对对歌》三个短歌;《夜歌》由《大路歌》《贼歌》(即《唱离乱》)《建房歌》三套长歌和《入寨歌》《家穷歌》《穿黑歌》《打十闸》《赞村歌》《惜别歌》六个短歌组成。《散歌》是各种生活的写照,如《十年天旱歌》讲的是灾情,《丰收歌》讲的是风调雨顺、向往太平生活,《二十四季节歌》讲的是农事活动等。从而呈现出壮族嘹歌题材丰富的特色。  

  壮族嘹歌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在我国各民族长诗中是少见的。其特点在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开展故事情节。有时虽然也在写景物,但却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很能表达古代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这种抒情赋予了这部长诗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格调,使之成为壮族文学的瑰宝。2008年壮族嘹歌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号:Ⅰ-82

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