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历史 > 历史事件  > 详细页面

清代平定准噶尔叛乱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任阳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8日 浏览量:

  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之一。康熙中期以后,该部崛起,先后兴兵进犯喀尔喀、青海和西藏等地。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康熙、雍正两朝曾先后对西北用兵。清政府的军事打击虽使准部上层贵族对相邻地区的进犯活动有所收敛,但是清政府也没有实现对西北边疆进行直接统治的最终目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死后,清廷因策妄阿拉布坦助剿其叔噶尔丹有功,承认策妄阿拉布坦为准噶尔汗,统治阿尔泰山以西地方。但策妄阿拉布坦对清廷“貌恭顺,怀不靖志”,又逐渐走噶尔丹的老路。康熙三十八年(1699),策妄阿拉布坦率兵占据了哈萨克草原南部,并乘土尔扈特部内讧之机,吞并了前往雅梅什湖一带游牧的土尔特部首领阿玉奇儿子散札克所属一万五千余户人口,还切断土尔扈特与清廷的联系,截留土尔扈特部前往清廷的使者,抢夺贡物,断绝贡道。此外,策妄阿拉布坦又出兵攻打南疆回城喀什噶尔,用武力控制南疆回部六城。总之,在不长时间,策妄阿拉布坦的军事力量已经控制了整个天山南北,并将其扩张的矛头指向西藏。

  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开始入侵西藏,十一月,派策另敦多卜率领六千精兵启程,为了掩人耳目,防止清廷和西藏方面发觉,他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军队“涉险冒瘴,昼伏夜行”,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七月到达藏北纳克产地区,然后经腾格里海直趋达木。管理西藏事务的拉藏汗对于准噶尔军的突然到来毫无准备,仓促招募军队迎战。到当年十月底,准噶尔军队攻占了拉萨,将拉萨古城洗劫一空,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也遭到严重破坏。他们杀死了拉藏汗,组织了一个听命于准噶尔的傀儡政权。他们对于西藏各教派的广大人民进行前所未有的残酷迫害。

  西藏的拉藏汗政权是得到清廷承认的,拉藏汗也是由清廷委任而管理西藏事务的,所以清廷对于西藏事务十分关注。由于西藏地处西部边陲,路途遥远,信息传递很慢,所以清廷未能及时得到准噶尔军入藏的准确消息。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将军富宁安首先向清廷报告了准兵入藏的实情,请求朝廷“速发救兵”。康熙帝为了安定西藏,遣军进击,驱逐了准兵,使西藏地区得到安宁。

  乾隆年间,辉特汗阿睦尔撒纳与准噶尔汗达瓦齐为争夺厄鲁特四部的统治权互相残杀,阿睦尔撒纳兵败,不得已率所属2 万多人归顺清廷。达瓦齐贪婪残暴,到处攻城掠地,遭到厄鲁特四部人民的反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派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为一路,另命永常为定西将军为一路,进军伊犁。准噶尔部台吉、宰桑纷纷归降,达瓦齐见大势已去,率军逃往格登鄂拉。清兵两路追击,达瓦齐被迫逃往南疆,后被维吾尔族军民捉获,送至清廷。

  阿睦尔撒纳是在势穷力竭的情况下投归清王朝的,他的野心不仅要攫取准噶尔部汗位,而且要做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四部总台吉,专制西域”。因此,尽管清廷晋封他为双亲王,给予双倍俸禄,亦不能遏止其野心。于是,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公开发动叛乱。

  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使清军措手不及,驻守伊犁的定北将军班第兵败自杀。不久,喀尔喀蒙古的青滚杂卜郡王亦起兵叛清。西北边疆一时变乱四起。乾隆帝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派军队平定了喀尔喀蒙古青滚杂卜的叛乱,然后西向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清军进驻伊犁。叛军头目阿睦尔撤纳早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兵败后投奔沙俄。清廷认为俄罗斯既已收留叛贼,必且抚而用之,事后必然是西北边陲不得安宁的祸根,因此通过理藩院一再通牒沙俄,将阿睦尔撒纳送回。沙俄托辞推诿,不予交回。直到阿睦尔撒纳患天花病死之后,在清廷的强硬交涉下,沙俄才不得不把阿睦尔撒纳的尸体送交清朝政府。

  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进攻开始,中经策妄阿拉布坦侵藏,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阿睦尔撒纳叛乱失败为止,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67 年。清廷为了平定准部,不断用兵西北,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对准噶尔部的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清朝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

参考资料: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