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跳是至今纳西族青壮年中最为流行的一种群众性舞蹈,打跳过去称为“踏歌”,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是民间歌舞活动的一种。纳西族的音乐大多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多民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显著特点。打跳是滇西北民族对民间歌舞形式的总称,东部摩梭语称“甲蹉”,“甲”是好,美好,吉祥的意思,“蹉”是跳的意思,“甲蹉”是指在美好、吉祥的时刻跳舞,西部纳西语称“姿蹉”,“姿”是唱的意思,“蹉”是跳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唱跳,打跳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欢乐热烈的气氛,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而流传在纳西族民间。
打跳常用直笛、横笛和葫芦笙伴奏,所以也称之为“芦笙舞”或“笛子跳”。打跳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在婚嫁、丧事、起房盖屋或欢庆丰收节日,不管是在狭小的院子还是在宽广的场坝,只要悠扬的笛声一响,刹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顿时一片欢歌笑语。从舞蹈里可以感受到民族无比强大的内聚力。打跳动作简单易学,韵律感强,也注重舞者间的互动性,能较好地带动人体各处关节,加之其动作配合队形的变化,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适应各种主题的舞蹈形式。
打跳的跳法有很多,受滇西北各民族相互影响,纳西族打跳的跳法很多,名称也形象生动,有的以手脚或身体的动作来命名,如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等,有的以动物的生活习性命名,如乌鸦捡谷子、龙吐水、猴子舞、种荞子、栽秧、赶集、裹草帘子等,现在最流行的形式是众人手牵手,或围成半圆或围成圆圈,围篝火而舞,乐手或在队列前边吹边舞,人多时,乐手在圆圈中间吹乐而舞。打跳时,舞步和舞者的情绪随着曲调的改变而变更,跳到高潮时,舞者情绪高昂,整齐的步伐呼呼生风,很远就能听到雄健热烈的踏步声。当地纳西族民间音乐家在传统歌调的基础上创作了不少新的舞曲,如“子蹉噜”(“来唱跳吧”之意),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也喜欢随着录制好的磁带音乐打跳。纳西族因地域分布不同,各个地区有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但独有“打跳”是各地纳西族都有的音乐歌舞形式。打跳作为一种自娱性歌舞,它的社会作用是娱乐,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民俗、民间传说、恋爱婚嫁、人类起源等文化。
参考资料: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