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中雕塑艺术别有特色,东巴雕塑有面塑、泥偶、木偶和木雕,近年来还在丽江塔城古墓当中发现了反映东巴舞、神鸟蝙蝠、送魂冥马等内容的石雕。泥塑和木雕是从面塑发展而来,面塑在东巴教中称为“多玛”,是用于各种东巴教仪式的献祭贡品。早期间的面塑就是用大麦混合酥油和水捏制而成,后来也普遍用小麦面制作面塑,供奉给神、精灵和鬼。面塑的类型有神、神兽、神禽、神明东巴、人、鬼、神山、各种东巴祭祀用品等,另外还有祭祀用牲之形状的面塑。面塑一般是一次性的,随用随捏,后来有的东巴为了方便计,便用泥捏制这些仪式上必需的“多玛”,这样“多玛”便可多次使用,于是泥塑应运而生。
随着泥塑的产生,木偶也逐渐产生。木偶一般用做东巴初学做面偶的效仿模型,与“画谱”有相似功能。在数十种东巴教仪式中要用与之相配套的众多面偶。在仪式中,象征神灵的面偶放置在神坛上,而象征鬼怪的面偶则放置在地面上的“鬼寨”中,有的面塑上还有纸旗、树枝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物。
面塑呈本色,因面粉的特点捏制出的面线条柔和,视之有温软之感,泥塑较之面塑线条比较刚劲,其色泽和质感都给人一种古朴粗狂的印象。发展到木雕,其轮廓、线条都显得更有力度,上述三种形式都注重刻画头部和面部,身体四肢不加细致刻画,多为坐状。
东巴面塑、泥塑和木雕中最值得称赞的是那些神和神人同格体的偶像,造型意态悠然,从容安详,手指的动作十分敏捷,挥洒自如,并不精雕细琢。十指迅捷动作之间一个偶像旋即产生,完全是了然于心,一气呵成。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刻画外形细部的逼真酷似,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如眼睛看起来就是较为随意的两个洞,嘴巴的轮廓也是微微张开的一条开口,从局部看十分简单,但从整体看整个人的造型给人一种活泼的表情神态,透出一种内在的生命精神,具有单纯明快的审美特点。
这些神灵偶像的造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浑朴,生态天真憨厚,普通平和,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有的还呈现出一种滑稽的意味,使人忍俊不禁。全无有的宗教中的神灵那种道貌岸然、威严声圣、高高在上的畏惧感,这些偶像的世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造型也是按照山民村夫那种淳朴的气质格调创造而成,从这些神灵的形象中,我们也可看出东巴教浓重的人间味和民俗味。
参考资料:
1.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杨福泉,丽江县第一件东巴石雕文物的发现和考察记[J].云南文物.1989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