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多民族国家,可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物却凤毛麟角。而在内蒙古高原南缘的河北省沽源县却保存着一座全国罕见的元代古建筑,这就是民间传说的辽代圣宗之母萧太后的“梳妆楼”。数百年来,关于它的历史以及身份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并且在坝上草原演绎出无数神奇的传说。
梳妆楼元墓
梳妆楼位于县城东偏南7.5公里处,东临闪电河,西依狼尾巴山,座北向南,为青砖横券无梁结构,通高9.1米,未下底基,地面为立砖基,建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69米,楼内平面为正方形,上中为八边形,再上为十六边形,顶部为穹隆形,整体均以青砖清水垒砌,砖长35厘米,宽17.5厘米,厚5厘米,墙体底部厚1.64米,外面向上逐渐收分,每面墙体上部呈“山”形女墙,女墙上部叠涩出三层砖檐,檐下再叠涩出二层檐子,呈交错之形。
梳妆楼局部
东西南墙体中部各设一横券门,用一券一伏砌法,高3.6米,矢高1米,外饰一周“凹”形嵌线,外墙体留有排列有序的方孔各二排三个,北墙三排四个,孔正方形,边长16厘米。楼的周围曾有剥落的蓝、绿、黄、白琉璃瓦。一九八二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根据其砖的形制和琉璃瓦片专家和学者均认为是元代建筑。北大教授王北辰明确表示,该建筑为蒙元风格和波斯造型的结合体。然多数专家均未能确定其建造年代和具体用途。所以一直延用民间所称的萧太后梳妆楼。
古建·梳妆楼元墓
此前当地人对该建筑有三种说法,一是,多数人相信其是萧太后的梳妆楼,是萧太后为打扮梳妆,由士兵每人从远处捎一块砖或一杯土,一夜之间盖成此楼;二是“竖葬楼”即一得道和尚坐姿圆寂,为不破坏形态,以其形姿建筑此楼;三是“树葬楼”或“树桩楼”,即以整树为棺而葬,再建此楼为享堂,根据发掘第三种说法确定无疑。
梳妆楼元墓·背面
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曾有不少专家到此考察,但是均未能确认其“真实身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梳妆楼”几乎成了历史之谜。然而,从1999年以来,河北省文物局对“梳妆楼”进行了试探性发掘,在楼内中央竟挖掘出一个古墓,墓内发现了三具棺木,出土了若干极有价值的文物。后又在该墓周围进行了大面积地挖掘,共发现了17个新墓穴。出土的一块残缺的汉白玉石碑揭开了墓主人的谜底。石碑上清晰地写着阔里吉思字样。经查《元史传》,阔里吉思即是忽必烈的女婿,他的两个妻子的身份均是公主。“梳妆楼”之谜终于被解开。
沽源县是辽、金、元三朝的夏宫所在地,一望无边的金莲川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专家们通过对梳妆楼墓葬群的发掘和研究,不仅纠正了几百年来的谬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