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曲《木兰词》,曾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也让纳兰性德这个名字具备了超级IP的文化价值。
2019年1月1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出品,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支持,海淀区舞蹈家协会创排的新时代中国古典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继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之后,移师清华大学,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新清华学堂连演两场。感人的故事、投入的表演、华美的舞台特效,让该剧获得了清华学子的高度赞誉。
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撷取了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名篇,以诗词为点缀、以成长为脉络、以变迁为戏剧冲突,以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为名,通过“别有根芽”“天为谁春”“何处情深”“人在谁边”4个篇章,呈现了纳兰性德传奇的一生和家国情怀。
纳兰性德,字容若,曾任康熙皇帝一等侍卫,文武兼修,是清初著名词人,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他的好友曹寅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王国维称赞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1685年,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31岁。
《人生若只如初见》以小家之情深,烘托大国之襟怀,不但完美呈现了纳兰性德与其妻卢氏的伉俪情深,更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纳兰性德与同为侍卫的曹寅及文人顾贞观之间的深厚友谊,彰显出纳兰性德辅佐康熙、促进满汉文化融合的积极态度;又通过舞台轻轻浅浅地体现出纳兰为其词集《饮水词》取名时那种“人之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慨,立体展现了他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
该剧演出阵容强大,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团长刘震执导,青年舞蹈家孙科、胡玉婷分别饰演纳兰性德和卢氏,特邀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陈铎等通过独诵、轮诵的方式,倾情朗诵了纳兰词的经典篇章,让观众在欣赏舞剧的同时,从视觉和听觉再次感受纳兰词作的美好。
用舞蹈来诠释一位词人短暂却跌宕起伏的一生,对于主创人员来说并非易事。在3年的创作过程中,刘震坦言,曾经数次“做不下去”。“每个人听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词时,都会有所触动,但要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却不知用什么方法。他的词流传了几百年,我们怎么用舞蹈表现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精心打磨,演员们终于在舞台上呈现了一个文武双全的纳兰性德,将他重情重义、心系天下、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90分钟的演出中,既有青年纳兰与好友意气风发、吟诗作对的创作场景,也有他与卢氏情投意合、恩爱有加的生活场景,还有纳兰一身戎装、随同康熙到大漠边关巡查打猎的武戏场景,整部剧刚柔并济,融合了多元化的舞蹈风格。
舞剧一开场,对男主演孙科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漠北巡查,男子群舞威武雄浑、气势恢宏;京城殿试,纳兰泼墨挥毫,文如泉涌,这些都是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示出来。第一幕结束后,孙科就觉得体力消耗特别大,但他乐在其中:“纳兰性德的每一首词都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可以在舞台上演绎他的一生,是一次难得的创作体验。”
饰演卢氏的胡玉婷,以精湛的表演展示了卢氏与纳兰相濡以沫的爱情。她说,由于纳兰与卢氏的爱情只有短短3年,见诸于文献的材料很少,她必须自己揣摩卢氏这位知书达理的古代女子的气质,用最准确的舞蹈动作表现她端庄而又不失活泼的仪态。在排练的过程中,她对“若”字感慨颇深:“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如第一次相遇时那般美好,该有多完美!”
为了体现“若”字所包含的丰富情感,该剧在第三幕纳兰去世以后,别具匠心地增加了第四幕“人在谁边”,通过回忆再现了纳兰与卢氏的美好爱情,更让观众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共鸣和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
刘震说,他希望该舞剧能够在舞台上展示出一种美,“这种美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能够让人流泪,充满正能量地珍惜现在、奋勇前行。这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自信”。
据介绍,该剧今年将正式启动全国巡演,赴上海、重庆、杭州等十多个城市进行30余场演出。主创团队希望通过精彩的舞台演绎,向现代人传播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与社会的责任担当,从而实现艺术的创新和升华。
(本文图片均为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剧照,剧组供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