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学 > 作品推介  > 详细页面

唐朝是西域音乐舞蹈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当时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马舞、乞寒舞等音乐舞蹈艺术,对中原地区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吴道毅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5日 浏览量:

  

作者:李传锋

  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对土家族作家李传锋来说,继上世纪80年代的“爆发期”之后,他在新世纪的文学创作,再次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退役军犬》《烟姐儿》与长篇小说《最后一只白虎》显示了这位青年作家卓越的创作实绩,那么,新世纪之后的中篇小说《红豺》、长篇小说《白虎寨》、三卷本长篇小说《武陵王》(与人合著)、长篇小说《秦良玉》等,则再次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白虎寨》更是继《退役军犬》之后,再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部作品以鄂西土家族山寨为背景,谱写了新世纪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画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生活气息,凝结了作家几十年来对三农问题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心忧农村、情系故乡的赤子情怀。

  《白虎寨》的一个可贵之处,就是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走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许多民族地区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还未能脱贫致富,农村建设处在落后状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白虎寨》基于山区的生活实际,成功地把握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走向与路径。作品中的白虎寨是一个古老的土家族村落,也是革命老区。那里山清水秀、民风古朴,却因高山阻断不通公路,土家族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村民们没有电灯照明,吃不上自来水;没有通讯信号,即使买了手机也只能是个摆设。然而,不向命运低头的白虎寨人却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契机,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群策群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他们打通了敲梆崖绝壁,修通了几代人日思夜想的公路,解决了交通这一阻碍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依靠政策和科技,依靠本地自然优势,培养支柱产业,大力种植烟叶,大力发展魔芋生产加工,深入挖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启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居住条件,逐步扔掉了“贫困的帽子”。

  《白虎寨》同时着力彰显了城乡一体化在当下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亿万中国农民曾经勒紧裤带,节衣缩食,无偿支持了工业化建设。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他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几十年过去,国家富强了,城市发达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代也终于来临了,或者说,农村分享改革红利的时代到了。新农村建设正是国家进一步振兴农村的重要战略步骤。

  《白虎寨》的另一亮点,是它写出了城市对农村、对民族地区、对革命老区的鼎力支持,写出了城市反哺农村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活力。技术、人才、资金、文化、政策,纷纷从县、市(州)、省乃至中央输入到白虎寨,城市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一一向白虎寨伸出援手,大家齐心协力帮助白虎寨解决了交通瓶颈问题,大力发展经济,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

  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也很精彩:省里下派的科技副乡长、青年农学专家向思明,帮助白虎寨村民找到了种植魔芋致富的道路,并与春花姑娘喜结连理;顾博士从京城返回故乡进行乡野调查,他的知识引导白虎寨人开阔了眼界,找回了民族文化自信;幺妹子曾任职的公司张总,转型创办食品公司之后,也来到白虎寨捐款、投资办厂;尤其是已经退休的老赵书记,不顾年事已高,专程从省城来到白虎寨,个人捐献50万元修路,驻扎在白虎寨督阵,直至通车方才撤离。

  在《白虎寨》里,作家还独具慧眼地凸显了农村青年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角色。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伟大工程,其最根本的因素也是人。《白虎寨》告诉读者,新世纪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农村青年尤其是返乡农村青年的肩上。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以主人公幺妹子为代表的土家族回乡打工妹们的风采。幺妹子与春花、秋月、荞麦等土家族女青年,有知识、有文化,在南下打工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胸怀。面对家乡的贫困,面对父辈留下的重任和几十年未能完成的任务与未了的心愿,她们选择返乡,勇于承担重任。尤其是幺妹子参加了村长竞选、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白虎寨年轻有为的女村支书,带领大家打通了敲梆崖天堑,发展了经济,解决了村民用电、吃水等现实难题,实现了白虎寨翻天覆地的变化。幺妹子与她的姐妹们及金氏兄弟等等,展现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新生力量。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