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瑶族猴鼓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猴鼓舞,瑶语称为“玖格朗”,是白裤瑶族传统祭祀舞蹈。舞蹈模仿猴子的各种姿态神情,并以猴鼓伴奏而得名。    

  猴鼓舞舞者人数多寡不限,有铜鼓、皮鼓、小锣、小钹等乐器以及金箍棒、芭蕉扇等辅助道具。舞时,众人围成一个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侧悬吊着数面铜鼓。每面铜鼓设两名乐手,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状如饭钵的“土共鸣箱”,戽水一样在铜鼓背面一进一出,以使铜鼓声更加深沉悦耳。整个舞蹈的起始、疾徐,以猴鼓的节奏为据。舞姿以扣胸屈膝蹲颤,实踏、来回跳动击鼓,伴以模仿猴子的攀爬、跳跃、采摘等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其动作有“三击鼓面”、“莲花”、“反背”、“穿脚”等。舞姿粗犷质朴,却不失灵动巧妙,随着浑厚洪亮的鼓声复沓、跳跃,节奏韵律感极强,充分表现出瑶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彪悍英武的形象。

  猴鼓舞在贵州与广西民族地区广泛流传,关于其起源传说也多种多样。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白裤瑶中就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白裤瑶祖先从广西迁徙荔波地经捞村时,途遇危难,得由猴子护救得以解危。瑶族后人为纪念祖先的迁徙之苦和猴子护送之功,便模仿祖先跋山涉水的情景以及猴子们攀爬跳跃、护送祖先的神态手舞足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猴鼓舞。

  猴鼓舞原为丧葬祭祀仪式中的舞蹈,随着社会文化、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推广到节庆假日活动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猴鼓舞的传承方式为族传,且传男不传女,虽然完好地保存了民族特色与古韵遗风,流传范围却受到很大限制,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据报道,目前荔波瑶族乡会猴鼓舞者不到10人。何吉坐是现如今荔波瑶山瑶族乡猴鼓舞的唯一传承人,被尊称为“瑶王”。每逢重大活动组织人员都要请他参加表演,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考虑到这一绝学的濒危境地,组织举行海选,寻找猴鼓舞继承人,以便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猴鼓舞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号:Ⅲ-64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荔波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