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撒尼大三弦彝族左脚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彝族三弦舞是历代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彝族支系对其有不同的称呼。流传于撒尼彝区的三弦舞称“撒尼大三弦”,流传于阿细彝区的三弦舞称“阿细跳月”。这是一种休闲或欢乐时跳的舞蹈。彝族三弦舞又分“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两种。

  年青人跳舞时用的是大三弦,所以叫“大三弦舞”。中老年人跳舞时用的三弦较小,因而称“小三弦舞”。相比较而言,“小三弦舞”的音乐、舞蹈节奏缓慢,所以又称“慢三步乐”。三弦舞是一种男女群体性的舞蹈,但跳舞时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着节奏伴舞。

  彝族三弦舞被有关学者誉为远古舞蹈的“活化石”,对研究舞蹈的起源与发展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对增强群体意识、民族团结有积极作用;对营造欢乐、热烈气氛有良好效果。

  20世纪60年代,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活动的撒尼青年在联欢会上表演的彝族三弦舞轰动了整个联欢会。近20年来许多国外游客到石林旅游时观赏过大三弦舞蹈,因而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大三弦舞源远流长。近几十年在大型庆典活动和影视节目中经常出现大三弦舞的身影,因而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55周年文艺晚会上,百余人的大三弦舞把整台晚会推向了高潮。

编号:Ⅲ-75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弥勒县、石林彝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