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Beijing Dancing Academy),简称北舞(BDA),前身“北京舞蹈学校”为中等舞蹈专业教育,于1978年转制提升为大学教育;1999年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艺术硕士(MFA)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院与北京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中专、本科、研究生不同的教育层次,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全面的国际知名舞蹈院校。
1999年,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艺术硕士(MFA)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2年,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培养硕士。
学院设立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国际标准舞系、音乐剧系、创意学院(下设编导系、艺术设计系、现代舞系)、人文学院(下设舞蹈学系、艺术传播系、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育学院、研究生部、青年舞团、继续教育学院、舞蹈考级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等教学机构,涵盖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以及舞台设计、艺术管理、媒体科技与舞蹈人体科学等相关学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
2012年6月,经国家汉办授权批准,学校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联合共建的全球第一家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在英国正式挂牌成立;2004年9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国际舞蹈教育发展论坛;2010年8月,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成功主办了有来自60多个国家800位学者参加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2006至2012年,学校成功举办了4届每两年一次的“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2009年至2013年,学校和台北艺术大学、英国米德萨斯大学三方合作连续举办了4期“跨艺—舞动无界”项目。
【中国古典舞系】
中国古典舞学科始建于1954年,是在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改制为北京舞蹈学院,1980年开办首届中国古典舞本科教育专业,1982年招收大专表演专业。1987年命名为中国民族舞剧系,2001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古典舞系。由此,完成了由中专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转型与提升。中国古典舞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遵循科学发展,秉持“传承与创新”的治学理念,对“古代舞蹈”、“戏曲舞蹈”和“传统武术”的美学特性、形式特征、审美内涵和文化品格进行了舞蹈重建,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和审美风格的表演、创作、教学和理论探索的学科体系。近六十年培养和创作了一批批杰出人才与优秀作品。中国古典舞系以具有独立艺术属性、情感表意功能与人文精神而著称,已成为学院具有原创性、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重点学科。
中国古典舞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创始人叶宁、李正一、唐满城、孙颖、孙光言等前辈以及学科带头人郜大琨、王佩英、朱清渊、熊家泰、沈元敏、邓文英等老专家;以及一批富有传承、创新、敬业精神的中青年师资力量和经验丰富的外聘专家。中国古典舞系现设有表演专业及汉唐舞表演专业方向,设立中国古典舞教研室、汉唐古典舞教研室、敦煌舞蹈教研室、科研资料研究室、古典舞音乐教研室。涵盖本科、研究生学位教育。
自学科建立以来,中国古典舞系荣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模式实验创新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北京市精品课程”以及“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称号。特别是培养了陈爱莲、赵青、沈培艺、李恒达、丁洁、山羽中、刘震、黄豆豆、汪子涵、王亚彬、刘岩、邵俊婷、孙科等为代表的一代代国家级优秀表演人才。中国古典舞系先后赴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学术讲座与交流,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舞蹈艺术,推动中国舞蹈艺术走向世界舞台,赢得国内外舞蹈界的赞誉与瞩目。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始建于1987年,最初名为中国民间舞系;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03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入学;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在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学科成立60多年、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成立20余年的时光里,无数民间舞教师为学科的发展与本系的壮大呕心沥血奉献青春。 盛婕、彭松、罗雄岩、许淑媖、李正康、斯琴塔日哈、朱萍、陈春绿、马力学、刘友兰、潘志涛、贾美娜等,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专家。为后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并被誉为现当代教育专家已故的王连城先生、王立章等。
在学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不但有老一辈专家指路,青年一代专家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慢慢成长。如今他们都成了本系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如以明文军、高度、赵铁春、郭磊等为首的年轻的教授队伍,他们不但在教学上继承传统又颇有创意,在创作与科研上也都独树一帜,成为现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界颇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队伍里,还有一群不在编,但在不同时期教授民间舞的专家群体,如孙景琛、贾作光、资华筠、李承祥、阿旺克村、冯国佩、陈敬之、郑九如、田振起、张朝群、杨丽萍、黄济世、海力倩姆·斯迪克、库来西、金明、张苛、慈仁桑姆、李瑞林、欧米加参、崔美善、莫德格玛、崔敏春、崔善玉、查干朝鲁、金梅子、金艺华、乔良、马文静、江青(瑞士籍)、蒋华轩、迪丽娜尔、崔美善、张均、阿依吐拉、陈泽美、郑在晚(韩国)、白莹、池福子、易国刚、丹周多杰、仲佩茹、达娃拉姆、道尔基、达得玛、迪拉娜·买买提依明、金秋、纪兰慰、陆兆莱(瑞典)、李荣相(韩国)、卢川、李人麟、林树森、罗旦、兰本、孟海平、马琳、满苏荣、马泰英、马微、朴荣媛、朴秉千(韩国籍)、庞禹文、苏自红、朴永光、邱友仁、曲尼、斯仍、田兆春、塔玛拉·列舍维奇(俄罗斯)等舞蹈界知名人士组成的专家队伍。
多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先后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中国的各类国家级舞蹈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和奖项。《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小白鹭之夜》《我们一同走过》《泱泱大歌》《这一季·这一刻》《大地之舞》《火漾情怀》《第五朵金花》《我们的声音》《大美不言——中国民族民间舞专场》等多台主题民族民间舞蹈晚会,赢得了国内外舞蹈同行的一致赞扬,其中有的舞蹈作品久演不衰。为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更好地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舞系一直立足于民族民间的广阔天地中,传承、发展、创新民族民间舞蹈,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多年的努力,终使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在中外舞蹈界的教学、表演及研究中树立并确定了其独树一帜的形象和地位。
【特色专业】
1.舞蹈编导——国家级及北京市特色专业
舞蹈编导专业是北京舞蹈学院的重点学科,被列入北京市品牌建设项目。该专业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符合学院的办学优势,其步骤与方案更具可操作性。本学科拥有一支全国最优秀的编导教学师资队伍。教研、科研能力强,个人成果丰厚;教学与改革的针对性也特别明显,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上取得了诸多成果。舞蹈编导教学模式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创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和舞剧作品,是实现学院“舞蹈作品创作基地”目标的最重要因素;培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全国舞蹈编导领域的骨干,为繁荣舞蹈文化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2.舞蹈表演——国家级及北京市特色专业
舞蹈表演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多年来,它以舞蹈表演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培养一流舞蹈表演人才为目标,培育出了一大批在舞蹈界具有影响力的舞蹈家。2008年,舞蹈表演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舞蹈表演专业包括中国古典舞表演、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芭蕾舞表演三个方向。自“十一·五”时期以来,该专业立足已有的建设成效,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配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搭建一体化的实践平台、编创国内领先的舞蹈作品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专业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
3.舞蹈学——国家级及北京市特色专业
舞蹈学院专业于2009年7月被批准为“北京市教委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作为国内首创的舞蹈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舞蹈学专业系,舞蹈学的建设目标是依托北京舞蹈学院深厚的舞蹈实践经验,紧密联系舞蹈理论与实践,结合舞蹈教学、科研一体化,以培养舞蹈高级研究人才的教学为主体,以全面深化舞蹈学学术研究为支柱,努力创建具有科学精神、民族特色、创新品质,符合时代要求的舞蹈学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教育体系,保持舞蹈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先位置,力争世界同行业教育领域一流水平。为目前兴起的上百所高校同类学科教学提供系统的优质教材,对中国舞蹈教育领域已开设的舞蹈学学科建设起到启发与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
1.中国汉唐古典舞——国家级及北京市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中国汉唐古典舞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一方面强调专业技能基础(包括身体软度、爆发力、柔韧能力、技术技巧等素质),另一方面强调表演、表现能力、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包括对情绪、情境、人物的情感把握与舞蹈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更为突出的是通过民族审美文化的融入以及对守卫民族文化疆域的抱负和专业理想的树立,成为体现大学本科教育从技术型教学转换为文化型教学的目标。2006年《中国汉唐古典舞》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舞蹈学院优质课和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男班)——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与典型组合课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高班课程,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必修的重点课程之一,主要教授民间舞教学中一直沿用至今的传统与典型组合。这些组合一部分是老一辈民间舞教育家们自建院以来多次深入民间采风学习后所编创的,组合中凝聚着老专家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从民间广场进入课堂教学的认识,把民间舞教学从民间的自然松散的原始传承进入到职业舞蹈教育的体系中的一个过程;另一部分组合则是老专家们深入民间直接采风而得,或是由民间老艺人直接传授的,基本保持了民间原来的面貌和最初的形态。所有这些典型组合经过历年的积淀,在本院老一辈舞蹈家与相关艺术院校和舞蹈团体的专家教授及民间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5个民族,以及山东、东北、安徽、云南、新疆、内蒙古、西藏、延边八个地区民间舞蹈的教材体系。课程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3.单人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北京市精品课程
单人舞编舞技法是现代舞编导专业学生入学伊始就要面对的主干课程,是现代舞编导教学理论建立的根本。教学内容涉及对身体的认识、对动作的开发以及对形式结构的把握。通过动作思维的训练,逐步使学生建立舞蹈思维、认识舞蹈本体,为以后的双、三人舞、群舞乃至舞剧的现代舞编导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目标上,力求将单人舞现代舞编导的基础理论、基本的技术技法训练及创作实践三个部分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对动作的分析,创造性地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动作进行重新构架,在动作的概念中认清动机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舞句、舞段、小品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对单人舞编创的基础知识体系给予较好理解和掌握。课程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4.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是从人体美的价值出发,从舞台表演需要出发,研究和探索专业演员应具备的形体结构、肌肉线条、身体素质和显示人体动态生命活力的跳跃、旋转、和翻身腾跃空间技能的审美特征与技术特点,它的教学功能相对其他课程而言,目的在于为舞蹈的表现创造物质为前提的身体条件,以技术技能为主要功能,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与手段。
课程理论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大学基本功训练教学发展历程、古典舞教学相关概念定义、基本功训练的价值意义、遵守的原则、教学模式、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认识与把握;实践部分主要检验学生对教学理论理解的反馈,操作具体教材与教法的能力,着重单一动作、单元性、专项性动作的示范、分析、讲解等操作性练习。
通过教学理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脉络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追求与任务,认识建立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强调基本功训练的功能价值对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客观地看待和分析教学发展的优与劣,利与弊。并能够产生对教学训练、基本功训练发展的个人观点与见解。课程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艺术和舞蹈教育事业的最高学府,近年来,更将舞蹈传统学科与舞台科技、艺术管理、数字媒体以及人体科学相融合,将学院建设成为了中国舞蹈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舞蹈作品创作基地,舞蹈学术研究基地和舞蹈文化传播基地。
视频欣赏1:杜甲甲_刘思梦等《相和歌》古典舞-北京舞蹈学院
视频欣赏2:杜催立男《彩云之南》傣族舞-北京舞蹈学院
视频欣赏3:舞者的梦——北京舞蹈学院六十周年华诞
参考资料:
1.引自北京舞蹈学院网
2.视频引自舞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