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研究  > 详细页面

大理国的建立及与宋朝的关系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任阳 2017年12月19日 阅读量:

  897年,在广大奴隶和农奴不断的反抗斗争中,南诏国的权臣郑买嗣,指使南诏国王的近臣杨登杀死了隆舜王。902年又于杀死了南诏皇室的最后一个国王舜化真,并杀戮蒙氏亲族800余人,夺取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902—927年)。在位17年,政治上毫无建树。但这个郑氏第三代王在位仅两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便利用人民的不满将其杀死,灭了“大长和国”。杨干贞杀郑隆亶后,扶持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建立了“大天兴国”(928—929年)。赵善政才当了10个月的国王,杨干贞又迫不及待地废弃了这个傀儡,自立为王,号称“大义宁国”(927—937年)。

  杨干贞称王后,不但没有把南诏末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起来,而且他为人“贪暴特甚”,激起朝野怨恨,不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很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广大奴隶和农奴,为反抗压迫掠夺,纷纷起来斗争,提出“减税粮”、“宽徭役”。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潜往滇东地区组织力量,联络滇东的“乌蛮”37个部落和各派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的许诺,答应在当国王后减轻各种赋税徭役,释放奴隶,从而争取到人民的支持。在石城(今云南省曲靖市)会盟誓师,以白族封建贵族董迦罗为军师,于937年二月,举行大规模的联合起义,挥师大理,所向披靡,推翻杨干贞的“大义宁”政权,建立了封建农奴制的大理国。

  段思平取得政权后,改国号为“大理”,并建立政权。首先废除奴隶制的苛政,“更易制度,损除苛令”,清除了原“大义宁”政权中的维护奴隶制势力的顽固派,停止掠夺性战争。接着段思平又大量分封,使洱海地区的封建领主制在大理国中占了主导地位。

  段氏建立的大理国,疆域大体与南诏时期的版图相同。段氏将南诏末期陷于分裂状态的各民族地区又统一起来,形成为西南地区事实上的一个多民族集合体国家。所不同的是,南诏国的统治集团系以彝族为主,而大理国的统治集团是以白族为主。大理王朝与中原的宋王朝相始终。

  大理国下设有首府、都督、节度。首府是大理。后来又取消都督、节度建制,除保留首府外,下设八府、四郡、四镇。此外,在被统治范围内的其它各民族的部族和部落,则直接受各府、郡的管辖,并任命土长为首领,实行羁縻统治。

  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远略”的方针而有所疏离,然而大理国仍然一直向宋朝称臣。段誉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入贡大理马、麝香、牛黄、细毡等土特产,还派幻戏乐人(魔术师)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礼遇,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等。

  

参考资料:王锺翰:《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