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艺人在弹卡龙琴
莎车县是新疆南部的大县,人口有80万。这里是十二木卡姆的集大成者阿曼尼萨汗的故乡,县城的中心就有一座阿曼尼萨汗的纪念园。莎车的木卡姆虽属于喀什木卡姆,但由于莎车和巴楚、麦盖提、阿瓦提都是叶尔羌河流过的绿洲,因此莎车木卡姆还兼有刀郎木卡姆风格,十分独特。
得知我们到来,莎车的朋友们早已迎在路边,带着我们直奔阿迪力·阿地里提的家。他家有一个极大的庄园,一眼望去,几十亩葡萄园、瓜地、杏园郁郁葱葱。很难想象,富有的主人居然精通卡龙琴的制作,这也意味着主人一定是木卡姆的拥趸。阿迪力·阿地里提笑着说:“可能你们知道,卡龙琴的琴身和共鸣箱必须用桑木制作,桑木能通向音乐的心。”他纯熟的汉语让我们惊喜不已。
阿迪力·阿地里提在早已刨好的桑木板上画好卡龙琴形,然后挖出呈中空的扁梯形。卡龙琴左曲右直,状似左半张扬琴。说实在的,起初我常常搞不清维吾尔族乐器锵和卡龙琴的区别,自然难免闹笑话,好在很快便纠正了这个错误。锵是打击乐器,卡龙琴则是像古筝那样弹,一手弹拨,一手按捺,音色轻柔含蓄,委婉动听,和其外形流露的典雅、古朴颇为合拍。从形状上看,二者也有分别,卡龙琴有一边是弧形的,而锵则是方方正正的。
第二步制作琴框。琴框是共鸣箱的四周边框,用长短厚度不同、宽度一致的4块桑木板制作。阿迪力·阿地里提把左侧框板慢慢浸入水中,让助手把炉火架好,凝神屏气烘烤出所需弯度。然后把琴框上、下两面分别粘上桑木薄板,做成面板和底板。阿迪力·阿地里提说:“后面比较麻烦,需要在面板上开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并组成各种图案。”说完,拿了一个成品给我们看:“在琴箱的前框板上,雕刻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图案花纹。卡龙琴有16组或18组琴弦,每组为两条同音弦。不同琴弦,依弦的直径、长度不同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长,高音弦细而短。”我们不由得感叹卡龙琴工艺的繁复和精细。
阿迪力·阿地里提耐心地在面板上做着圆形小音孔,并把它们组成各种图案。这个程序极为重要,关系到音符是否纯正和圆润。看着圆形小孔组成了一个个赏心悦目的图案,我更加关心卡龙琴的来历:“卡龙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阿迪力·阿地里提皱着眉头说:“听师傅说,卡龙琴最早是在新疆的麦盖提县流传使用,第一位制作者是麦盖提的毛拉曼,他用空胡杨树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张以羊肠弦而成。当时还不知其名,只称做‘有声音的木箱子’。”
回来后翻阅资料,我才发现,卡龙琴原来是维吾尔族学者、音乐家、木卡姆大师——法拉比的杰作。《乐师传》说,法拉比把一段粗大的胡杨木掏空,用兽骨做琴轴,羊肠做琴弦,创造了第一个卡龙琴。试用一段时间后,他又加以改进,用共鸣箱代替了胡杨木壳,用钢弦代替了羊肠,铁轴代替了兽骨。经过改进后,卡龙琴的音色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用卡龙琴演奏了木卡姆中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琴声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受到了绿洲居民的好评。
阿迪力·阿地里提已经从容不迫地开始给卡龙琴上弦了。在阿瓦提的刀郎木卡姆演奏中,卡龙琴是乐器领袖,它不出第一声,其它乐器就不会抢先出声,直到卡龙琴喊出第一声以后,其它乐器的声音才会鱼贯而出。它也是演奏十二木卡姆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木卡姆音乐存在的国家里,如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印度、土耳其等,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一把崭新的卡龙琴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弹奏出来的音乐,有时像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时像春风中四处漫溢的沙枣香,清新柔顺,沁人肺腑;有时又像洁白的鸽子在碧蓝的天空悠悠地翱翔,轻巧地翻飞;有时又像鹰的鸣叫,悠悠颤颤,划过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