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族三岛”,几乎每家都有这样一栋别墅式小楼,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更加热衷。 东兴市民族局供图
如果要论年人均收入,早在2008年,“京族三岛”近两万名京族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6000元,如今,“京族三岛”已实现家家有别墅,户户有存款。有媒体称,京族已成为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最富裕的民族。其实,京族也一度被贫困困扰,那么,京族群众靠什么摆脱贫困的呢?
“京族三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在当地,“京族三岛”的富裕现象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2009年,东兴市人均纯收入5883元,而京族超越这个数字是在2008年。
京族群众为什么如此富裕?除了近年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支持以外,还有哪些原因?在“京族三岛”采访,记者带着的就是这些问题。
启示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探索经济自强自立的发展道路
一大早,当阳光照射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时,这个海洋边上的小村庄已经忙开了。撒大网开始了,做边贸的人们急匆匆地往越南赶,而游客也早早地起床感受海滨早晨的律动……
说是一个小村庄,但是,万尾村却一派繁荣:京族博物馆、各式宾馆再加上那些海岸线上的别墅式小楼,把这个小村庄装扮得极其现代。
在万尾等地居住的,正是在我国只有2万余人口的京族群众。除了万尾,他们还分散居住在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潭吉、贵明等5个行政村,其中万尾、巫头、山心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在“京族三岛”,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过去,他们曾经连饭都吃不上。
在“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引导下的当年,京族人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围海造田热潮,大力发展农业。然而,事与愿违,受沿海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当地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令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围海造田反而影响了传统渔业的发展,削弱了渔业的发展能力,京族人的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
靠海要吃海,吃海要爱护海。京族同胞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淘汰了缺乏发展潜力的低效产业——种植业,同时推进传统渔业生产向现代产业化方向转变,渔民的增收致富空间一下子被扩大了。
去年10月23日中午,记者在万尾村的金滩上遇到了出海打渔回来的罗周云老人,当天,他打回来39公斤蟹,刚一抵达岸边,等候在沙滩上的收购商就出40元一公斤给他。仅此一项,他当天就有1560元进账。
59岁的罗周云还记得,以前以农业挤占渔业时,渔业下降,农业又上不去。“现在有了钱,什么买不到?不能什么都要靠自己种。”
老人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发挥自身优势。
据记者了解,如今的“京族三岛”立足于沿海的资源优势,以海洋产业为特色,大力发展海洋深水捕捞、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业,已经走上了集约化、产业化合作经营道路。
启示二:主动参与对外经济交往,树立现代经济发展理念和市场运营机制
在万尾村有一家边贸大户,这家的主人叫苏明利。从1989年中越边境贸易大门重新开启后,他就尝试着做边境贸易,20多年来,边贸让他尝到了甜头。如今,他谦虚地估计,每年做边贸收入是100万元左右。不过,村民们都说“不止这个数”。
“京族三岛”南临北部湾,西南面与越南的方柱岛隔海相望。作为跨境民族,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同源,习俗相似,语言相通,这使得京族人在与越南人开展边贸时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京族人紧紧抓住这一资源,几乎所有的京族家庭都从边贸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其实,最初的边贸仅停留在以物换物的阶段,聪明的京族人却在短时间内突破低水平的边贸格局。他们在贸易中,推进以物易物、以物易汇的贸易向包括投资、合作、来料加工等多元化方式转化。
万尾村党支部书记苏明芳说,同样是“靠海吃海”,村里今昔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万尾的边贸生意以及海产品收购、加工和出售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
在边境贸易中,京族人民不仅获得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他们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在主动参与对外经济的交往中,树立了现代的经济发展理念,也熟悉了市场运营机制,这一法宝直接促成了“京族三岛”内部的产业分工。
如今,在“京族三岛”,即便是产业单一的家庭,都很少看到小而全的产业格局,能出海打鱼的就出海,有经商头脑的就做贸易,身怀绝技的就展示民族文化。
在广西民委经济发展处处长凌祥升看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现代经济发展理念的树立,无疑营造了京族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
凌祥升认为,京族聚居区作为海(沿海)、边(边境)、少(少数民族)地区,既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又享受沿边地区边境开放与边境贸易优惠政策;既享受西部大开发区域倾斜开发政策,又享受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优惠政策。多重有利于民族发展的政策叠加,使得京族聚居区成为特有的政策富集区域。
启示三:立足特有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55岁的苏春发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间乐器,因独有一根弦而被人们习称为独弦琴。
在万尾村的哈亭下,苏春发给记者表演了一首越南曲子和一首中国传统乐曲,悦耳动听。在苏春发的手上,无论是小巧玲珑的独弦琴,还是长达几米的大琴,他都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苏春发靠做边贸过上了富裕生活,这些年他不但盖起了新房,还拥有了自己的造船厂。不过,他还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寂寞。“京族人是离不开独弦琴的。”苏春发说。于是,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这几年,几百名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
令苏春发没有想到的是,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包括京族在内的人口较少民族加大扶持力度,京族名声鹊起。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希望能看到这个2万多人口的民族的特有文化,苏春发忙碌起来了,他不仅给一般的游客演奏,也给国家领导人演奏。
不仅是独弦琴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位于万尾村的京族博物馆,展示了京族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种种文化习俗,几乎到“京族三岛”旅游的游客,都会走进去感悟这个海洋民族独特的文化。
京族哈节是京族传统的歌节,每次过节都会吸引海内外大量游客前往,如今,在“京族三岛”,京族哈节已经成为了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型品牌节日。
特有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带动了京族聚居地区旅游快速发展。王秀丽上世纪90年代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餐馆,当时生意一般。如今,随着游客的增多,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小楼也是越砌越高。
生意兴隆的不仅是王秀丽一家,一些经营京族土特产的村民也因为游客的增多而受益。
如今,京族人对游客的需要非常熟悉。“来到这里,他们不仅要吃海鲜,还要看京族有哪些有意思的文化,不过,有海鲜的地方很多,京族人数最多的地方却只有这里。”苏春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