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被誉为“歌舞之乡”,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
“因为有了你我的木卡姆,
世界不再荒凉山、岭不再寂寞,
漫漫无际的黄沙舒展眉结……
是什么苏醒了呢?
当木卡姆的乐声和歌声响起,
原来这才是世界、这才是人间,
充满青春爱情、充满痛苦希望,
这才是生命、才是活着的我们…… ”
这是王蒙的诗《木卡姆》,在新疆,因为有丰富多彩的乐器,才会有他记叙的“乐声”。
维吾尔族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良。这些乐器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代的古龟兹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新疆南部的巴楚县,维吾尔族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形成了颇有地域特色的制作体系。这片地方是我摄影生涯中一次又一次涉足的沙漠绿洲。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说:“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找到了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而就在这奇异的大漠绿洲,有我想要寻找的“刀郎人”,想要寻觅的刀郎木卡姆的歌声。
对刀郎文化的着迷使我再次来到了叶尔羌河畔巴楚县刀来提巴格土帕村吐逊·艾孜木的家。吐逊·艾孜木是我的老朋友,他们一家是当地最有名的音乐舞蹈世家,拥有世代家传的民间乐器制作技艺。
吐逊·艾孜木的爷爷名叫库尔班·乔侃(“乔侃”意为“少妇”),是刀郎麦西来甫的常客,常扮少妇角色在舞会上热舞游戏,人们就送了他“乔侃”的外号。他的父亲阿布拉·艾捷克(“艾捷克”是一种乐器的名称)是乐器制作和演奏高手。吐逊·艾孜木本人更是巴楚县著名的民间乐器演奏、制作传承人,曾几次赴北京表演刀郎木卡姆。如今,他和儿子、孙子都是巴楚县大型文艺活动中乐器演奏的常客。
吐逊·艾孜木边制作他手中的乐器边对我介绍说,在刀郎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造型各异的多朗热瓦普(也叫刀郎热瓦普),它是多朗人(也叫刀朗人)不断改进乐器制作工艺的真实写照。最早的多朗热瓦普是用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的,共鸣箱为扁圆形,正面蒙以驴皮,体积硕大,琴杆较短而指板宽阔,琴头在弦槽处向后呈直角弯曲,与古代的曲项琵琶相似。琴头两侧和琴杆左侧面置有若干个弦轴,分别装有若干条主奏弦和共鸣弦。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装饰,它起着平时保护共鸣箱、演奏时稳定琴身和美化乐器的作用,这也是多朗热瓦普的显著特征和标志,但这种古老的多朗热瓦普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吐逊·艾孜木正在制作卡龙琴
在吐逊·艾孜木运用传统手法进行的多朗热瓦普制作过程中,我看到琴身分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作,全长80厘米左右。共鸣箱的上半部与较宽的琴杆相连,其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共鸣箱的下半部呈中空的瓢形,正面蒙以驴皮、马皮或牦牛皮、山羊皮,也有蟒皮的,面径22厘米左右。琴杆短而粗,上窄下宽,正面按弦指板较宽,不设品位。琴头向后呈直角弯曲,弦槽通透,两侧置有3个至6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5轴或6轴,用于张主奏弦。琴杆左侧面置有4个至13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7轴至10轴,用于张共鸣弦。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也有个别共鸣弦使用肠衣弦的。
吐逊·艾孜木最拿手的活计之一就是在整块木料上挖出音箱
作为刀郎乐器制作的第四代传人,刀郎热瓦甫制作是吐逊·艾孜木的强项,他和儿子还精通独它尔、艾捷克、达甫、胡西塔尔、萨塔尔、卡龙等多种乐器的制作及调整,是巴楚地区少有的全能型艺人。
吐逊·艾孜木和儿子一直忙到午后,他的妻子早已准备好午餐,孙儿们也都放学回家了,于是大家围坐在葡萄架下共进午餐。
饭后,吐逊·艾孜木带领孩子们高兴地为我举办了一场家庭刀郎麦西来甫表演,高亢悠扬的歌声、激情奔放的舞蹈让我再次醉入神秘的刀郎梦乡……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2017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