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火习俗已经沿袭千年, 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能,其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源流和内涵, 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整的传承下去。
蒙古族祭火习俗传承到了今天,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送火神上天的日子, 火神在这一家住了一年的时间了, 要上天去汇报关于这一家人好坏善恶的情况, 因为草原牧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 因此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为。牧民们认为火是上天的使者, 火神所说的话关系着来年的丰收、运气、财富等。
下面,小编引用苏龙高娃所著的《乌拉特蒙古族“祭火”习俗考析》一文[文章编号:15-116/C-(2011)01-0012-05],把乌拉特蒙古族祭火习俗相关内容分享给大家。有出入之处,敬请诸位海涵并发表评论![资1]
乌拉特蒙古族“祭火”程序及特点
(一)程序
乌拉特蒙古族的“祭火”程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即选料、加工(煮手扒肉、熬阿慕司 )、装饰、祭祀、团聚。
1.选料
“祭火”的主要用品是羊肉,而且必须是全肉骨。其中必须选用的部位有:羊胸骨、羊棒骨、盆骨、羊膊骨、前脊骨、肋骨、羊胃。除此之外,还要备好大米、炒米、鲜奶、酸奶、黄油、五种甜食、五色绸缎、红色线、“桑百”(哈达的一种)、香、金银纸做的元宝、酥油灯、木柴等。祭祀火神的物品必须是熟食,这寓意着感谢“火神”赐于人类熟食,让人类脱离了野蛮时代。
2.煮手扒肉
先把羊肉消冻,然后捡掉沾在肉上的毛等杂物,再把羊胸骨上的毛剪掉、燎完、刮净后即可放到锅内煮。羊胸骨是“祭火”必备的部位。羊胸骨上的毛是在宰羊时作为“祭火”品专门留下的一块带毛的皮,准确部位是羊卧下时着地的那一块。锅内除了煮胸骨以外还必须有羊棒骨、盆骨、板铲骨、前脊骨以及四根最长的肋骨。
乌拉特人有个习俗就是祭完火,一定留下娘舅吃的肉。留给娘舅的必须有板铲骨、前脊骨和肋骨,寓意着好吃的不能独享应与亲戚们共享。如果娘舅没来拜年,这肉留到正月十五才能吃。乌拉特人平时吃手扒肉都要煮带骨肉,尤其“祭火”的肉必须是全肉骨。
3.熬“阿慕司”
“阿慕司”是煮肉原汤熬制的粥,也叫做“嘎 啉部达”,意为火神赐予的饭。熬“阿慕司”先把澄清存入容器的原汤倒入锅内烧开,再按食用人数或汤量将洗好的大米下锅,熬稠粥。“阿慕司”熬到八成熟,放入泡好的红枣、葡萄干等。再到快熟时,根据个人爱好加入酸奶或者捣碎的奶酪,搅拌均匀再熬一会,就可以出锅。出锅后的阿慕司,放入几个容器内,顶端弄成锥状,在锥端压出一个勺大的坑,倒满黄油,举行家宴时即可食用。剩余的冷藏起来就行了。乌拉特人讲究“嘎啉部达”(祭火饭)吃三天,但并不要求顿顿吃,也有人等着招待娘舅放到正月十五。
4.装饰祭品
蒙古族认为“火神”是女性。因此,乌拉特人按照女性爱装扮的要求,把祭祀用品认真装扮一番。装饰程序如下:第一步是把作为“德吉”的羊胸骨摆放在祭祀用具之内。第二步是胸骨沟内再放入冰糖、枣类等五种甜食,乳酪、香、柏叶、金银纸做的元宝等,上面盖上五彩绸缎布条若干个。第三步是用红色丝线或羊毛线,缠绕胸骨上的指状小脆骨及软肋骨三圈或九圈,不接死结放好。第四步是把削了肌肉但不是削净的连着踝骨(羊拐)的棒骨,连着膝盖骨的前腿棒骨放在装饰好的胸骨上面,再用两条长肋骨夹住两面,苫好“桑百”(哈达的一种),滴几滴黄油或抹几处黄油,程序才算齐备。乌拉特也有用薄状包肚油包住胸骨头,用羊毛裹住整个胸骨的先例。另外,装饰祭品过程中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备“搭拉嘎阿博呼”即招财纳福仪式专用食品。这种食品的备法如下:先把从胸骨上整块削下来的肉,平铺在一只桶底,然后居中摆上肉肠缠绕着的羊胃(羊胃头朝 上),四周再垫上羊棒骨,上面撒少许“阿慕司”即可。这种方法组合的食物,叫做“搭拉嘎吟吗哈”,意为招财纳福之肉。
5.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必须完成下列程序:第一步先在火灶口摆一张供桌,桌旁铺好地毯或毡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第二步把装饰好的祭品盘,胸骨尖朝火灶口放在桌上。第三步备四个小木碗,装满“阿慕司”,顶端压一个小坑倒满黄油,黄油中间插一根棉花埝,放在火灶的四角平台。第四步再在灶口平台上,放一盏酥油灯,连同四个棉花埝一起点着。据说四角灯代表着四大洲,酥油灯代表着“佛祖”圣地。第五步在一直然着的炉火中,添加准备好的硬木柴,等待木火旺起来,就开始念“火祝福或者火仓经”。第六步诵经声一停,户主便拿勺子舀上已备好的“撒其里”,往火里“献”。然后, 把供桌上的胸骨端起来,在空中划三圈,放入火。“火祝福”的大意是:把山一样大的食物,把海一样多的饮品,以虔诚的心,奉献给您火神。第七步是全家人按长幼顺序,取一些“撒其里”,“献”入火里。第八步是户主或者最小的儿子,把装有“搭拉嘎吟吗哈”的桶,双手抱起来;其他人各自在盘内盛上羊棒骨、阿慕司、撒其里、奶制品、酒等,双手端起来;在“招财纳福经”声中,全家人举行“搭拉嘎阿博和”即招财纳福仪式。“招财纳福经”的大意是:十面八方的所有财富,都聚集到这里来,上苍赐与的幸福,永远与我们同在。仪式很简单,全家人附和着“呼瑞!呼瑞!呼瑞!”的祈祷语,将盘中的食物端起来在空中划完圈,放在供桌或灶口处,再跪在地毯上向“火”磕三头。
乌拉特人“祭火”的时间,是由自家的生活、生产习惯而定。有早晨、有下午、也有傍晚。不管什么时候祭,都是请求上苍恩赐幸福与安康。“祭火”仪式的最后一步,是在户外举行“向天献食”仪式。这个议程也简单。先准备一张小桌,放到离门稍偏东南方向的位置,上面摆上酒、奶茶、奶制品、阿慕司、撒其里等供品。然后户主用小碗或勺子盛上少量的茶水,口念“唔嘛哄、唔嘛哄”向四面空中“献”去。向四面天空依次“献”的食物,还有酒等供桌上摆放的所有东西。但量不宜过多,才能体现出天和人共享的理念。
6.团聚家宴
祭过火神之后,全家人举行家宴,是蒙古族每个部落的习俗。次序如下:首先请长辈上座,其他人依次坐好,倒上茶,然后把嘎啉和席阁、阿慕司等端上来,美餐一顿。接着喝酒、唱歌把家宴推向高潮。家宴结束后,乌拉特人忙着给邻居送自家做的“阿慕司”、“嘎啉和席阁”等,表示有福同享。乌拉特人平常吃饭用筷子,但是吃祭火饭,把削净肉 的肋条当做筷子用。这是一种远古游牧生活的追忆,也可理解为一种习俗教育的方式。
(二)特点
乌拉特蒙古族祭火日期,不同于其他部落。关于这一点,乌拉特草原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乌拉特部落在呼伦贝尔老家繁衍生息时,无论平民还是“台吉”即贵族,都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但三百六十多年前,奉满清[资2]清朝皇帝之命从呼伦贝尔大草原迁移至乌拉特草原的路途中,就出现了 误差。当时从东到西路途很遥远,不仅走了两年多,还加上平民居前、“台吉”居后,有一年腊月二十三日,居前的平民没有等上“台吉”,就举行了“祭火”仪式。说起来也很巧,那一天“台吉们”不仅没有赶上大队人马,而且还忘记时间, 误把第二天当做二十三祭起火来。从那以后,平民和贵族的“祭火”日期有了差别,并延续至今。
刘锡诚先生在《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中写到:“人类对自然的崇拜,特别是对人格化的神(如月亮神和太阳神等自然神,以及后起的祖先神)的崇拜;以及对进而产生的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神灵的崇拜,促使人类围绕着这些神灵编织出一个个口头故事,这些故事,就自然而然地与原始宗教的仪式积连在一起。”
乌拉特贵族与平民,祭火日期的不同,并不仅仅是这个原因,也有等级观念引发的身份痕迹。如“台吉”们为了显示他们的尊贵和权威,硬坚持他们祭火的那一天就是“祭火日”,才致使乌拉特“台吉”和平民祭火日期的不同。另外,乌拉特部落的忌讳,也与其他部落有所不同。禁忌,是规范人们形为的一种约束形式。信奉萨满教的蒙古先民认为,火是天赐于我们的,是家庭、牲畜、财源的保护神。而火具有的神秘力量,会使企图破坏它神圣、不可侵犯、不遵循它的人受到惩罚。因此,对火的禁忌在蒙古族中有很多,如“不得往火里浇水”、“不得跨过火堆”、“不得烧拉圾”等等,这是大众化的禁忌。但是随着各部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的发展,也发生一些细微变化。乌拉特蒙古族的祭火禁忌,包括如下几项 :
1.“祭火”的头一天要掏净炉灰。意为让“火神”有一个新的、干净的栖息所。
2.把炉内燃烧过的残骨找出来,放到门框上。第二天,也有人说三天后,掏炉灰时必须把祭过火的踝骨及膝盖骨,找出来,放到门框上,来年腊月打扫房子时且可扔掉,准备换新。据说,很久以前,乌拉特人出门时经常随身携带这两块骨头及几块奶酪,以备防治异乡气候不适、水土不符引起 的病痛。方法是:捣碎踝骨及膝盖骨,捏一小撮用水冲服病痛即会好转。
3.连续三天为“火”“献”茶、食。从“祭火”的第二天开始,三天内每天早晨必须为“火 ”“献”嘎啉吗哈、砖茶面、食盐、炸熟的茶食、黄油、奶皮子、奶酪等,早茶用的食品。同时口念“唔嘛哄、唔嘛哄”,并磕头。
4.三天不往外送东西,不打扫灰尘。[资3]“祭火日”之后的三天,叫做“搭拉嘎”即招财纳福的三天。这三天不往外送东西,不打扫灰尘。
5.取下供奉在上的“搭拉嘎”,必须烧香磕头。“祭火”之后的第三天,可以取下招财纳福之物。但必须烧香磕头。
6.供奉在上的“搭拉嘎”,不可取下便全吃。要把胸骨及棒骨肉切成指头宽的条,分成若干份,留到正月与亲戚分享。
(三)诠释
说到“祭火”用品在前面曾讲,乌拉特蒙古族选用羊肉。但在更早以前,如十三世纪的蒙古草原,都还选用马肉。后来为什么变成羊肉?除了当时马的军事和生活用途增大,“马肉”祭祀的先例慢慢减少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马和绵羊在蒙古人心目中同属“吉祥物”,可以取而代之的缘故。 据《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记载:“用马祭火是萨满教时期的产物,而用羊胸骨祭火是喇嘛教与萨满教互渗的习俗。”又道:“用带皮的羊胸骨祭祀是因为羊躺下时最先着地的地方是胸骨,因此蒙古族常说:‘羊的铺垫是胸骨’,带皮的羊胸骨象征着用全皮的羊在祭祀。在蒙古族看来胸骨是女性使用的,如羊胸骨来祭祀是因为蒙古族认为火神是女性。”
此外,“祭火”用五种甜食、五色绸缎、红色线,是因为火神是女性,女性爱美爱吃甜食的缘故。五色绸缎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是蒙古族崇尚自然的一种象征。
再有,蒙古族在任何喜庆场面,独尊奶食。认为奶食是圣洁的,在盖新房、出远门,甚至在大年初一为牛羊群过年的时候也会用奶食,为它们祈福。装饰胸骨时也一样,滴几滴黄油,寓意着吉祥如意,万事大吉。
另外,蒙古族认为神灵居住于天上。因此,在室内举行完祭火仪式之后,还要在室外举行“向天献食”的小仪式,祈求来年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蒙古族又是一个尊老爱幼、崇尚传统的民族。团聚家宴往往先让长辈上座,然后由家庭主妇把“祭火”后的“福禄、恩赐”拿回来全家享用。更为奇特的是祭火饭则用肋条来吃,这是蒙古族古老习俗的传承。在有筷子以前,人类用树枝、骨头来夹着吃。蒙古族每年一度的“大祭祀”,是返朴归真的绝例。
资料来源: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