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松赞干布在位21年(629—650年),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松赞干布的出身及背景
《西藏通史》记载,松赞干布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出生于墨竹工卡加麻囊的强巴弥居林宫殿,据说他出生的时候“肌肤洁白,相貌端庄,身躯比一般小孩大,且胜过他人,父母、君臣见到后都非常高兴。”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是吐蕃第32任赞普,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吐蕃首领。由于松赞干布是囊日论赞的独子,注定将来要接下赞普的位置,所以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教育。少年时期的松赞干布广受称赞,《新唐书·吐蕃传》说他“为人慷概才雄,常驱野马犀牛,驰刺之以为乐”;近代的《白史》也记载他“才智勇武,通达工艺、历算、武技”。
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政权实际上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性质。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名义上是吐蕃的王,实际上更接近整个联盟的盟主。唐贞观三年(629年),在囊日论赞准备重用新加入联盟的部族,以加强王权的时候,遭到了旧部族的反抗,最终被毒杀了。在此情况下,年仅十二岁的松赞干布提前继承了赞普的位置。
二、统一吐蕃建立新的王朝
囊日论赞被毒杀后,原本的吐蕃部族联盟实际上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许多联盟的部落纷纷脱离。面临如此众叛亲离的局面,松赞干布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他果断收拢旧部,查出阴谋者和投毒者将之处死并灭族,迅速稳定了王朝政权内部的人心动摇,也向周边反复无常的其他部族展示了吐蕃实力。
松赞干布开始重新统一吐蕃各部,他要在父亲未竟的事业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原本的吐蕃部族联盟,建立成真正的国家!当时的吐蕃地区,松赞干布的势力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南部,而在江北地区则有两个庞大的势力:苏毗和羊同,在东北还有跟大唐接壤的吐谷浑。
当时苏毗东北部与吐谷浑正处于内乱,以此为契机,松赞干布派大论娘芒保杰尚囊前往苏毗说服其归附,并承诺苏毗的贵族可以保留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争取到了他们的归附。
接着,松赞干布集中兵力,对付更强大的羊同。开始,松赞干布试图以比较温和的手段让羊同归附,适当展示吐蕃的武力之后,在嫁入羊同和亲的妹妹赛玛嘎的牵线下,娶了羊同公主李娣缅,双方王室互为婚姻。没过多久,松赞干布在妹妹的帮助下,灭掉了羊同。
这时其他的小部落望风而降,从疆域上来说,松赞干布恢复了他父亲在位时统一的吐蕃,他开始重新设计和建立吐蕃的政治体制。
首先,要建立王权主导的新体制,自然要打压旧贵族的势力,并扶植服从自己的新贵族。于是,一批囊日论赞时期的老臣、老贵族,或被疏远,或被诛灭。
其次,松赞干布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有相应记载。同时,他又仿照唐朝的告身制建立了吐蕃的位阶制度,正式将之前新旧贵族的权利、名分确定下来。
由此,吐蕃才真正的由一个松散的奴隶制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有完整制度的奴隶制国家。
三、引入佛教兴建寺庙
松赞干布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迁都拉萨并建造布达拉宫;把西藏划为六大行政区域;推广佛教;松赞干布不仅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备受藏族尊崇。
四、发展农牧业、手工业
农牧业方面,松赞干布采取了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等农作物;保护水利资源,推广灌溉;饲养牦牛、马、驼、羊等牲畜。
手工业方面,松赞干布推动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发展。
一番改革下来,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
五、创建文字统一度量衡
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文化面貌,松赞干布派出以大臣吞弥•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大量以藏文书写的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此外,松赞干布还仿中原唐制建立了官制、律法和度量衡,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藏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 对外唐蕃结盟
唐王朝对境内各民族推行和亲政策,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使者禄东赞至长安,唐许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联姻,成为汉藏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史上重大事件。内地书籍、经像、生产工具、工艺技术随之传入西藏。
松赞干布还派遣贵族子弟赴唐都长安入国学,并请中原文士掌管表疏;又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工匠,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和发展,对藏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加强,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整理:许觊佳
资料来源:网络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