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者偏村,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的西北部;地处者兔乡西部,清水江上游,南面紧邻上者偏村,距离县城63千米,距村委会6千米,距乡政府所在地48千米;隶属于者兔乡者莫村委会,国土面积2.92平方千米,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056毫米,全村共有129户650人,均为壮族。属于半山区,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373亩,其中人均耕地0.65亩;有林地220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外出务工为主。
下者偏村依山傍水、村落周边群山环绕、村寨古树林立,清水江从村西侧穿过,下者偏河自东向西穿过村寨汇入清水江,村落、山、水、林、田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壮族村落画卷。下者偏村始建于清代,完整保持了原生态村落风貌,是广南县干栏式壮族民居保存较好的古壮寨之一。全村干栏式壮族民居保存完好的有116户129间,已公布历史建筑民居6户,待公布历史建筑民居23户。为保护传承好传统的民居吊脚楼,2016年12月9日,下者偏村被列入第四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荣获中国传统村落下者偏村牌匾(乡政府提供)
鸟瞰壮族古村落下者偏(乡政府提供)
远眺壮族古村落下者偏(乡政府提供)
下者偏村成片的干栏建筑弥足珍贵(乡政府提供)
现代文明与古村落相得益彰(乡政府提供)
下者偏干栏式民居吊脚楼(乡政府提供)
改造后的下者偏干栏式民居吊脚楼(乡政府提供)
下者偏村内的参天古树(乡政府提供)
者偏村落始建于清代。“者偏”,壮语译汉语为:者——地方;偏——平坦;因居住的地形较平而得名。村寨分为上者偏村和下者偏村。下者偏村落傍山而居,依水而建,建于河边的山舌缓坡地段,四周高山环抱,梯田层层,九龙山上流淌下来的两条小溪在这里汇入清水江。据村里《陆氏家谱》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当地陆氏已“历有六代以广”,由此推断下者偏村于清代建成,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几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当地壮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一直保存并沿用了最具壮族特色的干栏式民居。这种干栏式建筑,除屋顶用瓦片外,其余全是木料。住房分三层,下层关牲口,二层供全家人居住,用板壁隔为数间厢房,最上层堆放粮食,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的性能,保留着大量壮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呈现出一派怡然自在的世外桃源,成为广南县壮族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下者偏村民们世世代代崇尚自然,爱山、祭山、护山,村寨周围留有整片古木参天的风水树林山地,誉为“竜山”。山上祭有“竜树”,任何人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可做其它不敬之举。在这样的观念意识影响下,下者偏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始终保存完好,宜人宜居。亦是目前中国壮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村落之一,其文化遗产之丰富,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物质及精神文明生活,这里也是目前专家们研究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据点。
干栏人家(乡政府提供)
幸福生活(乡政府提供)
编织生活(乡政府提供)
壮族服饰(乡政府提供)
传统美食(乡政府提供)
植物染制花糯米(乡政府提供)
下河打鱼(乡政府提供)
村内产业发展(乡政府提供)
下者偏村民服饰所用的布料都是他们自己织染制成的土布。而颜色上不外乎有黑、蓝、青、白四种颜色,颜色是以蓝靛、蛇藤汁等植物原料混合印染,具有不褪色、不怕粘泥的特点。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壮族女子的服装要么蓝黑,要么蓝色。节日盛装穿上斜襟翘角上衣和百褶长裙,一般的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外套短裙,经常把短裙的前边撩起塞进腰部紧身带,脚踩绣花鞋,发髻、耳垂、脖颈佩戴精美银饰;包头帕有角,称牛角头帕,平日女子的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装饰。男子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或者扎蓝黑头巾。村落拥有众多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村里除了每年都举行别具特色的节庆、祭祀等活动外,还保存着最原始的“龙姐娜”(手巾舞)、“弄娅歪”(水牛(母)神之舞)、铜鼓舞、婚丧嫁娶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壮语称“拢宁董”“拢阿曰”“拢拉”“拢京那”等。“赶花街”最为热闹的在者兔街和者偏村。节日前一天,各壮族村寨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者”活动。“者”是壮族的神灵,包括寨神、山神、土地神、植物神、雨水神等。一大早,村民们就杀猪宰鸭祭献“者”,祈求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祭祀的时候,人人都庄重肃穆,心诚敬意。3天的节日活动期间,青年男女都会邀约亲朋好友背着盛满花糯米饭的精制竹箩、绣花挎包,带着事先准备好的毛边布鞋、绣花鞋垫、自制土衣、头帕、花线、项链等赠送情人的礼物,走向冲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的“情人节”。
目前,在国内成村连片的壮族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下者偏村成片的干栏建筑显得弥足珍贵。村中的水网、电网、路网、通讯网、广电网“五网”基本畅通;为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千年壮寨乡村旅游合作社为载体,引导部分群众开设农家乐、客栈、烧烤、凉品店、土酒作坊、手工艺品专卖、山货土产专卖,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但是,近年来村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受到外出打工潮流的冲击,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尽是留守的老人与儿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歌、竹编、扎染、铜鼓舞、手巾舞等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消亡的局面,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如今的下者偏村彰显出山野之美和令人着迷的古村落与写满故事的土石长巷。用她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这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迷人之美。
资料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