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者妈村,位于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的西北部,距县城63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20℃,属于半山区。隶属者兔乡者妈村委会,东邻里夺村,南邻斗月村,西邻那耐村,北邻者太乡。全村有耕地面积417亩,人均耕地0.399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分为者妈一、二、三组,有农户239户,总人口1043人,均为壮族。农民收入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常年饲养畜牧和家禽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者妈村落始建于清代,“者妈”译汉语为:者—地方,妈—狗;意为因住地山形似狗而得名。但从村里的老人口中描述得出,者妈又是壮语同音“敬骂”翻译过来的,“敬”指的是栓狗的链子,因者妈这个地方自然条件好,良田肥沃、水源丰富,当地群众富有,栓狗的链子及脖子上锁挂的铃铛都是用金子做的;“骂”和“妈”是同音指的是“狗”。传说在者妈村寨对面山上无缘无故的出现一只像人工雕刻出来的石狗一样,故而将这个村寨命名为“者妈”。
者妈村地处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坐落于半坡上,村庄依山傍水而建,斗月河自西向东从村前流过,村庄背靠弯子崖口、安流行山、木处山、那龙山,面向那浪山、七山、流肖山、那兰山,周边农田环绕,耕地充裕。这里的壮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无水不足、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宁居陡坡、不占良田”,是他们的居住选址准则。他们种稻狩猎,在千年的生生不息之中神化雄山奇水,繁衍众生万物,荫泽后世子孙。
2014年11月,者妈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村落者妈全景(乡政府提供)
者妈村干栏民居(乡政府提供)
兴建的干栏建筑铆隼结构的传统建筑文化(兰天明摄影)
者妈石狮(乡政府提供)
千百年来,择田畴坝区或河畔而居的广南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住房模式。这里的“壬栏”建筑文化独树一帜。“壬”壮语“家”的意思,“栏”即“干栏”,壮语“楼房”的意思。《汉书•僚传》中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的记载。宋人《岭外代答》也有“民编竹苫茅为两,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的记述。壮族干栏建筑发展至今,保留着底层架空,上人下畜的干栏建筑的最基本特征。者妈村现有239户,村落绝大多数的传统干栏民居建造于清代与民国之间,传统干栏式建筑共有151栋,约占总户数的68%,其中保存较好的干栏式建筑为71栋,约占总户数的32%;质量保存一般的有73栋,约占总户数的33%,质量较差的干栏式建筑有7栋,约占总户数的3%。
者妈村的干栏式楼房一般面阔12米,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不等的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青瓦或茅草覆盖。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用作熏烤潮湿物品。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和其它食物。通风良好、不易发霉,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并起到保护主房两头板壁免遭日晒雨淋的作用。每边偏厦为三分之二个开间,多作卧室和布置年轻姑娘精致的闺房等。大门前左右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乘凉闲谈,楼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之用(中层)。左右开间设有小窗口,屋内光线暗淡。全屋共24根圆柱,纵横使用通枋把柱穿连为排柱,房屋的四壁全用标准的木板装栏。干栏式房屋建筑盛行,历史悠久,排列整齐,有古朴和谐之美。因为村寨均居于山间或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干栏可以通风排热,避免潮气;加之森林资源丰富,能就地取材、各取所需。所以纯木建造原汁原味,其干栏建筑的突出特点是铆隼结构,这是世界上唯有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现今干栏民居随着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消失。
幸福长寿的老人们(兰天明摄影)
“禀礼”礼俗文化:铜鼓声声震天响(乡政府提供)
“莱瓦”艺术文化:干栏民居的幸福生活(乡政府提供)
“摩多介”宗教文化:杀牛祭祀(乡政府提供)
“欢景”节日文化:弄娅歪(兰天明摄影)
民族民间节日文化(兰天明摄影)
稻作文化:“开秧门”(乡政府提供)
壮乡美食文化(兰天明摄影)
者妈村的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手巾舞、“竜”文化、地方特色艺术、民风民俗精华、传统工艺品、地方土特产品、传统特色食品等丰富且类型多样,是构成传统村落的重要内容。其壮族服饰,多与五光十色的壮锦相联。史书记载的“椎髻跣足,错臂左衽”;“系细折筒裙,白布缠胫,著绣花履”;“女衣密纽、窄腰小袖,缀银泡于领襟,带响铃项圈”等等,均为壮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同时,因各支系不同,其款式、花色亦多不相同,使壮族服饰百态千姿,绚丽多彩。其的传统节日很多,大多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稻作生产密切相关。按历史传统,每年要由乡村长老、寨老率领各户家长祭太阳、拜天、地、水三元,祭“竜”、祭田坝、祭“厅索”(老人厅)等,与此同时,开展歌舞表演、跑马、斗牛、抛绣球、打磨秋、跳竹竿舞等文体活动。山是者妈村的灵魂,水是者妈村的生命,树是者妈村的精华,而传承在这里的壮族风情,则是这座神山芳香浓郁的魅力。在这里,山、水、树、人、村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组成景观奇特、风光绮丽、生态原始、别具情韵的圣土净地。
壮族村寨多依山傍水,几十户、几百户聚族而居;而壮族世代承传着爱山、祭山、护山的传统,几乎每个村寨周围都留有整片古木参天的风水树林山地,誉为“竜”山,山里都祭有树神(太阳神树),任何人都不能在风水树林里大小便,更不能随意砍伐,从而保存了大量的水源林;壮族还善于培植居住环境,喜欢在自家的房屋四周用竹子编成篱笆围圈,房前屋后栽种芭蕉、翠竹和果树,使周围绿地如茵,果木遮天,竹丛掩映。壮族的祖先把护山守源提高到法与神共律的高度并承古至今,这样的民族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中:“有山就植树,有树能蓄水,有水养育人”的观念根深蒂固。
干栏民居建筑是构建同体族群和谐友好的象征和标志,句町时期的骆越人(濮人)是壮、傣、老、泰等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诸多的原生同源词和相对稳定的原生态文化和干栏式或麻栏式民居建筑以及体现着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古建筑,这些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凝结着民族群体深厚的情结。由于共同的文化是民族间友好往来的感情基础,在人类寻根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寻根问祖”已成为旅游活动的新热点,在这当中,壮泰族群的同根文化,必将在推动壮族和相关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增进壮族与国内外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乃至发展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过去,句町故地广南曾是华南与东南亚古代民族互动走廊上的重要桥梁;而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两廊一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以及云南通往华南沿海地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广南县又迎来更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必将成为融入文山州打造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桥梁和纽带,并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资料来源:广南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