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贵阳专题 > 贵阳非遗 > 非遗项目  > 详细页面

歪梳苗盛装制作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2019年11月04日 阅读量:

  苗族,一个热情好客的迁徙民族。在炎黄时期,苗族发生第一次迁徙,对苗族影响最大的是发生在元、明、清时代的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使得苗族分成了许多支系。

  苗族的历史上没有文字,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图案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蜡染的图案大量地储存了苗族有关历史、图腾、民俗、故事的信息,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当今,大多数苗族支系的命名,是根据头饰、服饰,来命名。

  居住在贵州省清镇市流长乡腰岩村的歪梳苗族就是因其妇女头饰为头髻偏左歪插彩梳,故称“歪梳苗”。“歪梳”支系苗族盛装最能体现苗族的多彩文化,俗称“多彩歪梳”。盛装,特色鲜明,服饰背面下端衣脚多层叠起,栩栩如生,犹如蜿蜒流淌的河流,并突出两腋下衣左右绕起,如凤凰展翅,两襟刺有蜡染图腾、绣花或钉编织好的花条,两袖刺绣花纹,苗家妇女精湛的刺绣功底,令其绣出的图案,花纹呈凸起状,富有立体感,袖口刺绣套色横花条或绣上花边,特色鲜明,绚烂夺目。

  裙饰是歪梳苗族盛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裙腰以蜡染的水纹图案为主,裙花的图腾由三对颜色贴布绣或蜡染连缝而成,裙脚多以青色为主,围腰由青多白少、交替、纺织的布连缝而成,两边用蜡染水纹图案镶边,下端三色布匹贴绣。

  一套完整的盛装是苗家女子出嫁时的衣裳,苗家的规矩,出嫁时,新娘要打一把红伞,出门后,新娘不能回头看,预示和和美美,与婆家生活和谐;新郎接亲回去途中,随行的苗家男子要吹着唢呐,芦笙,打着蛇皮鼓与一对新人同行,途中乐声不间断,直至返回新郎家中,场面别样热闹。

  苗家姑娘从记事起就要学习苗服制作,其中织麻布、刺绣、蜡染就是最为重要的三大工序。

  织麻布。原材料麻,俗称火麻,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纺织的原材料,苗家人利用农闲之余采割麻,备作纺织麻布的材料。用麻刀反复刮,使其纤维变软,撕成细长的缕接成线,经过浸泡,晾晒,漂白的麻,交替穿梭,纵横交错,错落有致,伴随着织布机的吱吱嘎嘎的声音,纺织成布。

  刺绣。又名“针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马尾绣,是歪梳苗族特有的一种特色刺绣,将剪好的图案与绸缎布粘贴,以绣针引绿色花线将马尾毛套牢在图案边缘,沿着图案边沿进行缠绕刺绣,苗家妇女精湛的刺绣技艺,使得刺绣成为盛装的最大亮点。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用蜡刀蘸融蜡,绘画于布,以蓝靛浸染,清水煮去蜡质,布面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素净淡雅,特色鲜明,尤具魅力。

  土生土长的苗家妇女刘恩利,是清镇“歪梳苗”盛装的传承人,刘恩利告诉我们,整套盛装全是苗家妇女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一个苗家妇女农闲之余在家里辛辛苦苦忙一年才能做出一套正统歪梳苗家盛装。苗族人家每年正月二十前,不安排农事活动,在此期间,苗家人专事走亲访友,接待亲朋,跳花坡,善良淳朴的苗族妇女们只有走亲访友或跳花场合时才会舍得穿上“歪梳苗”盛装。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橱窗里琳琅满目的服饰冲击下,这项尤具特色与文化传承的技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像刘恩利这样能熟练掌握整套盛装制作技艺的歪梳苗女性也在逐年递减。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像刘恩利这样的女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着、坚持着!

  山川环绕,清风拂来,沁人心脾。善良纯朴的苗家人,绚烂多姿的苗家服,锦衣罗秀,清歌漫舞,婀娜多姿,让人不禁想要专探它神秘面纱下的千年风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