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彝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彝语相声如何走出“一枝独秀”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宋明 文/图 2018年01月08日 阅读量:

  彝语相声是古老的彝族民间文化在新时期产生的新艺术形式,十几年来,它焕发了独特的魅力,然而表演者却寥寥无几——

  彝语相声受欢迎

彝语相声似乎只有沙马木乌和某色阿萨组合“一枝独秀”

  4月28日,四川昭觉县文化馆正在排练一个反腐倡廉的小品节目,准备参加凉山州纪委组织的选拔,如果选上了还要到省里表演。沙马木乌、某色阿萨担任这个小品的主角。“等忙完这些活儿,我们想在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开个彝语相声节目。”沙马木乌说,他想通过媒体传播这种形式,进而培养人才和带动彝语相声发展。

  一个月前,在布拖县火把广场举办的凉山州“十八大”文艺宣讲团走基层文艺宣讲中,彝语相声受到热烈欢迎。沙马木乌、某色阿萨穿着彝族盛装在舞台上说相声,两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举手投足间惹人发笑。他们一发声,大家听到的是亲切的彝语,讲的是身边熟悉的事,句句幽默搞笑,台下观众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有的甚至笑得前仰后合。

  看了表演之后,布拖县木尔乡草木村村支书吉安初且说:“我是第二次看他们表演。不管是说历史,还是宣传十八大精神,我们这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看。”特木里镇日切村支书吉吉俄尔说:“看了他们的表演很高兴,农民回家干活更有劲儿!”

观众非常欢迎彝语相声

  前身是“克哲”

  彝语相声并不是简单的汉语相声的翻版,而是其古老习俗结合现代相声演化而来的。凉山州民族研究所所长马尔子说:“彝语相声是从凉山彝族古老的克哲发展而来。”

  据介绍,“克哲”是彝族独特的、流传极广的口头文学形式,是一种充满生活情趣、饱含幽默诙谐的对口词,多在婚嫁等大场面上表演。“克哲”语言流畅、比喻生动,谈古论今。“克哲”艺人,有惊人的记忆力和临机应变的能力。“克哲”一为家庭传承,一为社会传承,且相互影响。“克哲”善于从其它口头文艺中吸收营养,不断推陈出新。

  “克哲”在凉山的各县市彝区非常流行。2003年,笔者曾经在德昌县的彝族婚礼中感受过其魅力——夜晚的火塘边,两个汉子披着“察尔瓦”、端着酒,在众人的围观下进行“论辩”,而围坐在旁边的人看得非常专注。

  彝语相声主要在昭觉流传,原因是昭觉地处凉山州腹心地带,曾是原州府所在地,是彝族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有极其厚重的彝族文化积淀。“克哲”很有特色,加上当地重视民族文化,因此,彝语相声像一束沁人心脾的鲜花绽放在彝区腹地。

  “一枝独秀”十余年

  在彝族聚居区布拖坝子生活了几十年的吉安初且说:“据我所知,凉山会说彝语相声的只有沙马木乌、某色阿萨二人。”

  作为凉山彝学专家,马尔子对彝语相声的印象是:“昭觉县内那一对相声演员表演比较出色,在彝区影响也大,昭觉县还有俄比解放、阿吉拉吉两位作者用彝文创作了许多相声。此外,还有凉山州歌舞团的一些相声表演。”在凉山的舞台上、电视上和网络上的彝语相声,似乎只能看见昭觉县文化馆的沙马木乌、某色阿萨二人身影,可谓“一枝独秀”,其他人的彝语相声影响甚微。

  沙马木乌在当山区教师时,搜集了许多相声素材,为学生编排的彝语相声,常常令学校师生和老乡开怀大笑。某色阿萨出生在昭觉县彝族文化特色浓郁的比尔拉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崇尚“克哲”辩手,某色阿萨承袭了这一传统。多年来,沙马木乌、某色阿萨的足迹踏遍凉山州的彝家村寨,为挖掘“克哲”艺术,打造彝语相声品牌,留下了一串串艰辛的足迹。

  在2002年首届凉山州民族艺术节上,沙马木乌、某色阿萨第一次登上了州府  舞台,他们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征服了城市观众,获得州艺术节金索玛奖。2003年,彝语相声《语言专家》获四川省首届“剑南春”杯群众曲艺大赛金奖。“很不错,从来没有看到过;很独特,表演得很好。”巴蜀笑星沈伐这样评价。2004年,彝汉双语相声《语言专家》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获全国二等奖。2005年,彝汉双语相声《来自北京的温暖》走进中央机关,为中纪委、监察部、国家粮食总局等单位演出……

  十余年来,彝语相声《语言专家》、《揭老底》、《趣说火把节》、《服饰恋歌》、《幸福彝乡图》、《一堂课》、《欢乐彝族年》等30多个节目,已飞入彝乡家家户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人才培养是关键

  既然彝语相声在彝区受欢迎,那为什么十多年来都是“一枝独秀”,而不是“满山花儿”呢?

  彝语相声因为语言的特殊性,其发展受到制约。德昌县文化馆馆长刘宁岷说:“彝语相声在彝族聚居区受到欢迎,可是在我们德昌县,由于彝族人口少,能听懂彝语相声的人不多,因此,彝语相声的听众很少。”目前,彝语相声的表演者还进行着双语相声表演。

  云南楚雄彝剧比四川凉山的彝语相声成型早,两地仅金沙江一江之隔。楚雄彝族自治州有关人士介绍彝剧:“过去彝剧用的是彝语,地域性太强,不仅彝族内的不同支系听不懂,外族人更难听懂。我们彝剧最大的革命是采用‘汉语彝腔’语言,消除了语言障碍,使得彝剧为更多群众所接受。”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尔布什哈说:“彝语相声还是要用彝语才行。在凉山偏远山区的彝族群众只能听懂彝语,彝语相声有其生存环境。不过,凉山相声走出去,偶尔用汉语表演,让外界了解凉山彝族现代文艺形式,也未尝不可。”

  人才跟不上是彝语相声发展的瓶颈。马尔子认为:“彝语相声轻松幽默,在农村宣传禁毒防艾、彝家新寨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彝族重视从小培养发表个人观点的说唱,培养彝语相声演员有基础,现在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还要不断提升创作水平,要向汉族前辈相声演员学习,像侯宝林、马季等人的表演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甚至像赵本山、李伯清等人,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学别人的不一定会失去自己的,好的要为己用,文化开放对本民族文化提升有重要作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