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语文概述 > 民族文字  > 详细页面

焉耆-龟兹文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李铁 2018年01月16日 阅读量:

  焉耆-龟兹文旧称“吐火罗语”,是3至9世纪居住在新疆地区操印欧语言的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于20世纪初发现于库车、焉耆、吐鲁番等地。这种文字是一种印度婆罗米文中亚斜体字母,所记录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为两种方言:一种分布在焉耆-高昌(今吐鲁番)一带,被称作甲方言或“甲种吐火罗语”,一种仅限于古龟兹(今库车)地区,称作乙方言或“乙种吐火罗语”。现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定为今名。

  焉耆-龟兹语的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动词、副词、前置词、后置词等十多类。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四类都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时态和式的形式。前缀、后缀广泛应用。名词分阳性与阴性、单数和复数,包括有主、宾、属、用、方位、呼六格,变格的形式较为繁琐。其数词的性、数、格变化形式大致与名词相同;形容词与名词的区分则很不明确。动词结构复杂:有人称的单、复数变化,有时和态的变位交替,个别时态还有阴性、阳性的区分。甲乙两种方言中,动词的词义与变化各成体系,差异很大。

  已刊布的焉耆-龟兹文文献比较丰富,分类如下:

  一、剧本:著名的剧本是《弥勒会见记》,长达27幕。每幕前都标出地点、出场人物及演唱曲调。后来这部剧本被译成回鹘文。另外,还有一个《佛弟子难陀生平》剧本。它们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个古代剧本,对研究戏剧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二、演唱故事:如《六牙象本生故事》、《哑躄贤者故事》、《阿离念弥长者故事》、《俱眡童子喻》、《须大拿太子故事》、《福力太子故事》、《木匠与画师故事》、《画家的传说》、《国王的故事》等。其中有些与佛教本生故事体裁相同,有些是民间传说。

  三、诗歌:最著名的有《箴言诗集》、《摩尼赞美诗》。此外,还有一些爱情诗歌片段。

  四、宗教经典:主要是佛教经卷,目前已刊布或已编目的有《法句经》、《佛所行赞》、《一百五十赞颂》、《福力太子因缘经》、《杂阿含经》、《十二因缘经》、《十诵律比丘戒本》、《托胎经》、《辨业经》、《饿鬼经》、《入阿毗达磨论》等。其中有的经卷,已成孤本,对于丰富佛经的藏本,弥足珍贵。

  五、字书:主要有“古龟兹语-回鹘语”、“梵语-龟兹语”对译字书。

  六、公文帐册:有《商旅通行简》、政令残片、寺院出纳帐目、经济往来帐单等。这些文书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中世纪的新疆地区民族经济概况、行政沿革,都是具有直接例证意义的材料。

  七、医学:如龟兹医术与咒语等。

  八、史料:多见于一些简刻,如龟兹王苏伐叠的诏简等。

  九、题识:主要是壁画题记和石窟铭刻,数量很多,内容庞杂,初步统计有200余款,对中国西部早期石窟的断代、宗教艺术的分期有重要价值。

  此外,这些古代文献还给我们留了几个龟兹、焉耆语著作家的名字,如龟兹王子、著名的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作家勿提羼鱼、焉耆人圣月、高昌人鸠摩罗佛提等,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焉耆-龟兹民族的语言文化史大有裨益。

  焉耆-龟兹语的历史价值,在比较语言学上的贡献同样也不可忽视,在两个方面尤其突出:一是对印欧语系演变过程比较意义;二是它与东方绿洲民族在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现象,充分体现出语言同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特殊关系,并揭示出中、西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悠久历史。焉耆-龟兹语的文献,大都藏于柏林、巴黎、伦敦、列宁格勒、新德里、东京、乌鲁木齐等地。各国现已刊布的有数十种之多。

  德国在刊布原始文献方面起步较早,泽格和泽格林于1921年合作发表了《吐火罗语残卷A》两卷。第一卷是甲方言转写和德文释义,第二卷是图版。他们曾计划刊布乙种方言文献,拟于1943年出版,但由于战争未能实现。作者去世后,由托马斯整理遗稿,分别于1949年和1953年出版了《吐火罗残卷B》。

  法国学者烈维早在20年代初已应伯希和之请,整理巴黎所藏乙种吐火罗语文献,1933年刊布了《龟兹文献残卷》一册。烈维于1935年病故。其后即由费约扎接替其工作。他于1958年在巴黎出版了《龟兹的医学和咒语文献残卷》。

  莱恩在1949年发表了《福力太子因缘经》英译本,此书颇受学术界的赞誉。

  藏于日本、印度和苏联的文献大都尚未整理。唯见日本在1969年出版过一部《西域文化研究》第四卷《吐火罗文残卷》。

  1976年比利时的温德金斯出版的《焉耆-龟兹语与印欧语对照手册》,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

  我国语言学家季羡林于1943年曾在德国东方学会杂志上发表《吐火罗文本福力太子本生故事》。此文对考证甲方言的《福力太子因缘经》版本译著和词汇语源诸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欧洲语言学界所重视,英国学者曾将此文节译发表。1982年,季羡林又发表了重要论文《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二战前国外对焉耆-龟兹文的研究,大都偏重于语言方面,而且主要是研究焉耆语文。研究者有法国的烈维;德国的泽格、泽格林、舒尔茨,丹麦的裴德森、比利时的温德金斯、顾沃勒等。二战后国外的研究逐渐转向龟兹语文,研究者有意大利的依万杰里斯特,德国的厄尔劳贝因,美国的莱恩,德国的克劳斯、托马斯,苏联的梅尔楚克、米罗诺夫,捷克的普恰,日本的井之口泰淳等。

焉耆-龟兹文《福力太子因缘经》

编辑:王韵茹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